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世界五大絕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來的?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19.03.15 (新聞)

「免疫系統就像一支小軍隊,抵抗外來的病菌入侵,但就怕哪天它突然攻擊自己。」有醫師這樣形容自體免疫疾病。

在自體免疫疾病中,就屬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有名」。國泰綜合醫院風濕科醫師全以祖解釋,所謂「風濕病」泛指關節的骨頭、肌肉以及滑膜等軟組織病變所致的疾病,常見的如老化、飲食習慣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痛風等,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自身免疫系統失控攻擊關節中的滑膜造成發炎,一般最常發生在手部的關節。

初期關節會有脹痛、僵硬等發炎反應,若沒有即時治療,就會進一步破壞骨頭、軟骨及周遭軟組織,導致關節變形等不可逆的傷害。

類風濕關節炎的成因大多指向與遺傳、賀爾蒙以及環境因素有關,近期也有研究指出抽菸可能誘發疾病,但至今仍未有確切的成因。全以祖表示,病因不明且無法根治,加上好發於40~60歲勞動產出階段,變形的關節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失能,且連帶影響整個家庭,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五大絕症之一。

根據經驗,環境仍是最主要的因素。長期處於高壓,情緒不穩、鬱鬱寡歡,抑或是身體虛弱而感冒,都有可能誘發類風溼性關節炎。

醫師表示,復健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確實是對抗類風濕關節炎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用類固醇治療,並無法完全控制病程、阻止關節變形,甚至會有諸多副作用;直到最近20年,才有越來越多可供治療的藥物出現,其中生物製劑的療效最令人滿意。

生物製劑是從生物體內提煉出抗體,經由注射來綜合發炎性物質,療效顯著。一般來說,患者發炎時間越長,關節骨頭被破壞變形的機率就越高,因此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效果越好。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及早用藥可控制

易心悸、走路喘 小心「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健康署:乳影隨行健康相隨 粉紅十月健康相挺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紛紛響應在胸前別起了粉紅絲帶,倡議乳癌防治。在粉紅絲帶的風...
市場訊息
富士達保經:力拼「新南向」 插旗南台灣成立「高屏六區部」 持續拓展新版圖!
富士達保經今(30)日於高屏地區成立新據點「高屏六區部」,由職場負責人劉茂宇業務總監帶領優秀團隊在大...
健康醫療百科
唐氏症篩檢外 準媽媽也該知道這些產前篩檢項目
台灣近年來逐漸步入少子化的社會結構,每位懷孕準媽媽們開始更注重產檢及生產的品質;此外隨著醫療科技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