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你我都會老,就醫很困擾
文/鄭慧菁 | 2014.02.01 (月刊)

台灣平均每9人就有一位年齡超過65歲,而且比例飛快成長。根據國發會估計,5年後,也就是2018年,每7人就有1位超過65歲;2025年,每5人就有1人被計入高齡人口之列。

資源整合不足,老人平均就醫3.5小時

雖然台灣老得很快,但許多社會支援並沒有跟上老化腳步。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調查發現,老年人花費在醫病相關時數佔生活中很大比例,原因並不是社會大眾認為的「老人很喜歡看病」,而是因醫療資源缺乏整合規劃及資源不足。

這樣的情形也造成老年人的就醫時數超高,每次平均花費時數達3.5小時,最高甚至需花費10小時就醫。

逾七成長者就醫,面臨重複用藥困擾

老年人可能罹患多重慢性病,國民健康署曾對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近9成以上老人患一項以上慢性病,7成患兩項以上,5成1患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最常見的是高血壓、白內障及心臟病。

如果多重慢性病患者每次回診皆需掛不同科別以取得多重處方籤,自然需耗費一般人數倍的時間。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調查顯示,高齡就醫前三大困擾包括掛號、看診、批價、領藥等候時間過長,占71%;需要分多科掛號,掛號流程複雜占70.9%;前往醫院的交通不方便則占53.7%。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也有相同發現,根據醫改會調查,家屬在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其中最嚴重的五項分別是「重複用藥」占68.4%、「陪同就醫耗時費力」占58%、「吃藥常搞錯」占38.9%、「多科看診」占36.1%、「不清楚自費項目」則占31.9%。

高齡醫學整合門診,一次看診、跨科服務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提升長者的就醫品質及減少等候時間已愈來愈獲得重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計劃」,而台北榮總更早於1996年就成立「高齡醫學中心」,提供「多重疾病」、「單一窗口」的醫療照護。

台北榮總的高齡醫學整合門診,每個診次會有2~4位醫師與一位個案管理師,共同為一位患者提供看診服務,提供跨領域醫療專科服務,大幅減少掛號、看診及領藥時間。

門診病患對象為八十歲以上患者,或六十五歲以上具有老年症候群,以及六十五歲以上具有三種以上慢性病為主。

藥袋印藥品外觀,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

衛福部同時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提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創新作法。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高齡長者因常跨科就診,容易重複用藥、吃錯時間,光田醫院就推出「智慧藥袋」,提升老人用藥安全。

邱淑媞指出,長者服藥習慣把所有藥品全倒出來再一顆一顆撿起服用,再裝回原本的藥袋,如果每顆藥物服用頻率不同,對長者來說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光田醫院的智慧藥袋列有彩色藥品圖片,讓長者能輕易辦識,減少藥品混在一起的機會。

此外,服用時間也以太陽、星星、月亮或床舖等圖示表示,方便不識字的長者可以在正確時間服藥。

缺乏互動,退休生活不健康

高齡者就醫頻繁,除了身體機能退化之外,退休後人際缺乏互動也對健康造成直接影響。根據商業發展研究院進行「國人退休族群幸福商機」調查顯示,退休生活幸不幸福,「健康」、「互動」和「所得」是三大重要因素,其中互動對健康的影響最大。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針對42家醫院附設護理之家進行環境設施現況調查發現,高齡者日常生活獨自活動的情形約占60.9%,如有互動也是以同桌用餐居多,而且人數通常在2人以下,顯示陪伴是對長輩最好的禮物。

看準「陪伴商機」,日本已出現提供到府提醒家中長者按時吃藥、洗水塔或倒垃圾等跑腿服務,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師豪大膽預估,陪伴商機在台灣也將掀起風潮。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建構適合老人安居的社會互動及就醫模式,關乎每個人的權益。

高齡獨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1.25

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255萬人,獨居老人就將近5萬人。醫學資料顯示,獨居者購買抗憂鬱藥的比例較非獨居者高出80%。

此外,獨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並致死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研究顯示,獨居會增加24%的死亡率,而獨居老人四年死亡率為14.1%,而一般獨居者為11.1%。
獨居老人4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8.6%,是一般獨居者血管疾病4年死亡率6.8%的1.25倍。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美國健康醫療保險制度岌岌可危
依據最近出爐的研究調查以及美國戶政司的官方報告顯示,一再調漲的健康醫療保險費率,不僅導致全美缺...
市場訊息
華南產險:毛寶貝沒健保 就保寵寶保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網路投保微型保險 提供弱勢族群平等便利的保險服務 實踐公平待客精神
金融研訓院『2022年全台金融生活調查』顯示,貧富之間金融風險抵抗力的差距擴大,「低所得族群」風險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