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新冠病毒對心血管疾患造成嚴重影響,醫界對胸腔內最重要的兩個器官也開始有了整合醫療的概念。換言之,心和肺雖有各自不同的疾病發展,卻同樣都有「喘」的共同症狀,往往讓人難以釐清,患者在第一時間要如何判斷而就醫?而除了心臟科或胸腔科的問診、檢查、諮詢、治療之外,恐怕一般人都忽略治療後的心肺復健運動,可幫助患者進一步重拾日常生活。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即針對「心臟科、胸腔科、復健科三科整合醫療」服務,邀請心臟科、胸腔科、復健科的醫師分享三軍聯合作戰的未來趨勢。
心肺本為一家
喘氣要釐清才能分流治療
心臟科醫師江碩儒首先從心臟結構的「血管、瓣膜、肌肉」加以歸類,「當心臟血管阻塞,血流不過去而缺氧,可能會心肌梗塞;瓣膜出問題會使心臟功能效率減低,就是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肌肉無力就是心臟衰竭,而三者之間也都互有關聯。」
此外,導電系統出現問題會心律不整,心跳太快可用電燒或藥物治療,太慢則用節律器,他笑稱,「血管像水管系統,電生理就是電流系統,所以心臟科醫生就像水電工,有通水管的,也有接電的,兩者缺一不可。而若心臟肌肉受損,就要靠復健。」
也因為心臟位於左肺旁邊,彼此互相影響,在診斷上就不能從單一器官來看。以肺臟而言,常見的症狀為喘、咳嗽和多痰,「雖以咳嗽最常見,但沒有致命的風險;若是喘,就要釐清是肺或心臟的問題。」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任醫師杜明晃說。
江碩儒補充,心律不整在發作時,會誘發自律神經和反射神經,而用咳嗽來表現;若肺的血流不容易回到心臟,會積存在肺部,而造成喘的症狀,肺積水也會導致咳嗽,所以一定要找出原因。
透過X光、心電圖、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檢查,可釐清確認以分流心臟科或胸腔科進行治療,「但也可能心肺都有問題,這時就要看這次發作的是哪一個成分較多,優先予以處理。」江碩儒強調。
杜明晃接著表示,胸腔科門診最常見的就是感染,包括流感、肺炎和肺結核,呼吸道狹窄如氣喘和慢性肺阻塞,以及早期肺癌,「胸腔科同時也擔負急重症的任務,例如新冠肺炎引發呼吸衰竭,必須仰賴呼吸器處置。」他說,心肺本為一家,同在一個胸廓裡,共同的工作就是負責全身氧氣的供需平衡。
心肺治療也要復健?
符合評估指標健保給付
無論心或肺經過治療之後,若有功能缺損,必須透過心肺復健計畫恢復以前的功能,以維持人體所有的運作。例如心肌梗塞會造成心肌功能的缺損,新冠病毒感染也有肺失能的後遺症,但經由心肺復健可望百分之百回復到平常功能,或至少八、九成可恢復日常作息。
復健科醫師蘇宗柏說,呼吸的運作方式是「空氣從上呼吸道進到下呼吸道,再進入兩邊的肺部,並於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動作,讓氧氣進到心臟和血管,二氧化碳則經由呼氣動作而排出體外,可說在肺泡裡面進行『換氣、擴散、血流灌注』三個主要功能。此外,還有外在的『呼吸控制』功能,也就是延腦跟橋腦都會發出呼吸的訊號,頸椎神經也會發出訊號控制橫膈膜,讓呼吸得以順利完成。」
而肺部功能的缺損有四個面向,「其中一個功能缺損,就稱為肺失能。」蘇宗柏舉例,上下呼吸道阻塞和咽部狹窄會造成吸氣的困難,急性的新冠肺炎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也會有「換氣」的障礙;而「擴散」則是肺泡發炎,如纖維化也有擴散的障礙;「血流灌注」則是血管部分,如心衰竭或肺栓塞都會造成血液不足;至於「呼吸控制」則屬神經肌肉,在心血管科門診較難處理,因此需要跨科別的整合治療。
杜明晃表示,只要病患經過治療病情穩定,但覺運動乏力或無法回復日常生活,就應轉介復健科。以心臟科而言,多轉介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有置放支架、或做過心臟繞道手術的病患;胸腔科則多為肺纖維化或肺臟移植,以及新冠肺炎急性患者,這些比較嚴重的心臟或肺臟功能缺損,都會轉介到復健科。
至於復健計畫是否納入健保,則視嚴重度和需求性而定,只要符合評估指標健保即可給付,或因應項目而採取部分給付。
設計安全的復健處方
日常運動也不怕舊病復發
誠如杜明晃所說,內臟器官的照顧方式分為「保養、保護、鍛鍊」三大類,以關節而言,服用藥物可保養膝蓋,運動不受傷害則為保護,鍛鍊肌肉則有助穩固關節。同理,肺部保養可食補,遠離菸害油煙是為保護,運動鍛鍊則可強化呼吸的肌肉。
鍛鍊即為復健,「但開立心肺復健處方之前,一定要先檢測在運動情況下的心肺功能表現。」蘇宗柏舉例六分鐘來回走路測試,若以前可走五百公尺,現在走三百公尺就要休息,就表示有明顯的功能缺損。
一般而言,心肺功能評估以「二二○減去當時年齡」為公式,假設是六十歲,心跳就必須達到一六○,但患者若又有疾病的評估方式,如因心血管阻塞而置放支架就要調降,並根據病患的主述評估恢復功能的程度;例如以前能爬多高的山或爬多少階梯?手術或治療後可爬多少?在積極復健之後又可回復多少?這些都可通過客製化的心律訓練,讓患者逐漸恢復所期望的心臟肌肉強度。
基本上,心臟復健運動處方在於強化收縮的力量,因為心肌也是肌肉。肺臟則靠肋間肌和肋膜的擴張,焦聚在擴張力量和吸飽氣的力量增強。
然而,心肺運動處方不同於一般健身,亦非衛教課程,誠如蘇宗柏所說,「病患罹患重大疾病之後,難免有害怕復發的心理陰影,例如在運動過程中再次發生心肌梗塞,因此心肺復健運動計畫必須適當且具安全性。」亦即在安全的情況下回復日常運作,也許不再像以前攀越高山,但仍可爬陽明山,開心享受運動的成果。
而且所有的過程都會透過心肺功能的儀器加以監控和評估,例如心電圖的波形、氧氣吸收的比例、心跳和血壓的狀況等,將運動以科學化、數字化的量表呈現後,對照病患的主述而瞭解改善的成效,並精準找出問題癥結加以調整,始能為病患設計安全的復健運動計畫。
團隊整合打造戰情中心
讓病患活得久活得有品質
蘇宗柏強調,「心與肺是緊鄰的好朋友,開立復健運動處方必須是心和肺一起檢測,而非單一器官。」當心肺互為影響時,復健運動處方自然也無法各自為政,如同江碩儒所說,從掛號、診斷到治療,可能在心臟科和胸腔科之間來來回回,後端的復健也會隨時因應狀況而與兩大專科醫師共同討論,「一個病應該是多重面向的,必須透過上中下游的團隊合作,才能制定出精緻的復健運動計畫。」
如同杜明晃比喻三大專科醫師的共同參與就像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心臟科屬於水路,血管必須暢通;胸腔科則為氣路,氣管不能狹窄;當海軍和空軍都具有優勢時,才能請陸軍去作戰;「但就算海空的戰力足以壓制對手,少了陸軍去佔領對方的首都,也不算完全的勝利。」他強調復健科是為陸軍,必須幫病患量身訂做合理的目標,親自感受到天天的進步,進而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他以肺復原為例,治療目標有三,「一是清除肺內的痰液,藉由姿位引流等方法,讓肺獲得較好的換氣;二是肺要擴張,教導憋氣等呼吸訓練;三為強化呼吸肌群,透過合理的運動處方如走路和踩腳踏車等方法。」以幫助病患維持本來具有的功能,同時避免疾病的惡化。
江碩儒也強調,「我們不是看一個器官,而是看一個人。」從疫後的長新冠到當前的高齡社會,都讓醫界更清楚未來的趨勢就是團隊整合治療,如同戰情中心,能夠統合三軍資源隨時調配支援,讓病患不僅活得久,也活得健康有品質。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國泰產險:春節服務不打烊 讓民眾安心過好年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在忙著安排旅遊行程、家中大掃除之際,國泰產險三項貼心服務,讓民眾安心過好年,包括「... | 財經時勢 【保險龍鳳獎】雙冠王 抓得住5G行動派即將進入鳳凰花開的畢業季,儘管全球經濟動盪未歇,但未來仍值得期待,如同許多企業力爭擺脫黑天鵝的陰霾密... | 財經時勢 「在家住院」應理賠?專家談「在宅急症照護」的兩難與隱憂因應明(2025)年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賴清德總統宣示打造「健康台灣」,誓言加速推動醫療與長照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