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健保長年面臨財務危機,而目前商業保險扮演的角色,仍侷限在「補足健保不給付」,但商業醫療險的發展不但早於健保,且在台灣每人擁有3.3張醫療險的環境下,對國人醫療保障更有相當程度的經驗和貢獻。
新北市醫師公會上週舉辦醫療論壇,邀集政府、醫界和學者共同探討如何讓健保永續創新。其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拋出「健保想要永續經營,應和商業保險合作」的構想,認為透過「健保給付的透明化」,就能讓商業保險得以切入補位。
事實上,壽險公司在民國56年就開始經營醫療險,而全民健保則是到了民國83年才正式開辦,比健保提早了快30年,直到民國97年金管會再開放產險公司經營醫療險。
從發展歷程來看,商業醫療險的出現,不全然是為了「補健保的不足」。以最早問世的癌症險為例,至今已有高達7成5的癌症患者選擇自費治療,其中2成自費金額破百萬。
「自費」意味著「價值」,是民眾對健康需求和生命價值的追求,當癌症自費成為常態,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民眾對醫療品質的需要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健保財務困境」和「商業保險市場」兩者之間,除了互補不足之外,是不是有更多創新的可能?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傳媒創辦人黃秀玲教授提出「補充性健保」的概念。也就是參考美國歐記健保,設立醫療保險市集(Health Insurance Market Place),由健保署設置醫療保險交易所,讓保險公司在平台銷售由健保署訂定受政府監管的標準化「補充性醫療保險」,民眾可以從參與的保險公司自由選擇。在健保署的監督下,以公辦民營的方式,讓保險公司台灣的健保運作,共同合作讓健保可以永續經營。
作為台灣之光的全民健保,財務壓力卻連年水漲船高。如何與經營醫療保險超過半世紀的保險公司,在政府的監督下,共同攜手開創永續健保的新契機,有待各界激盪對話、展開合作,才能突破每年老是被健保總額卡關的巢臼,迎來真正為全民和醫療人員友善又永續的保障環境。
延伸閱讀: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健保具名核刪試辦 陳時中:檢討成效健保具名核刪已試辦一段時日,新任衛福部長陳時中對此表示,必須檢討試辦成效,再決定是否繼續推動。具名核... | 市場動態 保險&節稅
許多人都知道,購買人身保險具有節稅的功能,如申報綜所稅時,每人每年有二‧四萬元的壽險保費扣除額... | 市場訊息 保誠人壽:推出全新分紅綜合險「保誠人壽愛得利外幣終身壽險(定額給付型)」業界獨賣 提供壽險保障與重度癌症照護雙重保障根據保誠人壽三明治族大調查顯示,經濟與健康是三明治族未來主要的擔憂;其中40歲世代之三明治族已開始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