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公、勞、農、健保
台灣健保盲點 健保署與醫病的共同挑戰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2.03.01 (月刊)

在人口老化加速、醫療技術提升,民眾就醫需求逐漸增加之下,今(二○二二)年健保的總額預算已突破八千億大關,在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眼看著安全準備到年底就會低於一個月的法定水位,肩負著改革健保制度重責大任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不諱言表示,面對台灣健保的盲點,是健保署與醫界和全國民眾共同的挑戰,而改革雖然很困難,但若沒有開始就不會有改變的機會。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再度專訪李伯璋署長,請他分享就任五年多以來,對台灣健保的觀察、挑戰與改革,以及疫情中健保如何因應,還有今年的健保新制。

健保總額預算年年成長 
財務缺口如何補足?

對於健保總額預算突破八千億,而且年年增加似乎已成常態一事,李伯璋表示,健保是有支有收的制度,支出的部分雖然已經超過八千億,但這八千億是否用得到位很重要,而在收入的部分,費率拉越高收入越多固然越好用,但也會造成民眾財務壓力,﹁因此如何將收到的錢做最有效的利用,一直是我在這個職位裡面最要務實去面對的問題。﹂對於收支即將產生的落差,他表示將透過加強使用者付費、解決海外國人使用健保的公平性等方向補足財源。



解決健保虧損提高保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對於有改善空間的醫療狀況,民意仍頗多微詞,且舉證歷歷,例如過度檢查、過度醫療、藥物浪費等,對此,李伯璋強調分級醫療很重要,也就是急重難罕等疾病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而一般的健康照顧就交由地區醫院或診所。此外,為了避免重複檢驗、檢查與用藥導致的浪費,李伯璋表示,健保署過去幾年所做的基礎建設,也就是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已經逐漸改善這些狀況。

「你在台大醫院所做的檢查,到李伯璋診所一樣看得到結果,由於台灣的健保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在做好個資保護下,就能公開分享醫療資訊,這真的非常不簡單,這種能力在全世界更是一個亮點。」他也提到,民眾在其他醫院做過的檢查,醫師若連看都不看,就直接重開檢查,這種為檢查而檢查的狀況,健保署就會進一步加以審查,用藥也一樣。

推動使用者付費政策 
健保不是社會福利

不過,李伯璋認為仍應持續推動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政策。他表示,過去健保改革的壓力多放在醫院與醫師身上,使得民眾有健保是「社會福利」的感覺,他希望透過使用者付費,讓民眾能夠思考並省察就醫與用藥的必要性,大家一起為健保的財務共同負起責任。

對於去年某知名婦產科被爆以「必要剖腹」詐領健保與幫助產婦請領醫療險理賠金等諸多利用健保 A 錢的事件,李伯璋說,對於少數人為了某些利益所做的手腳,真的令人痛心,但他也相信醫師的醫學倫理訓練,並表示健保一年有三億多
件,都是以相信醫師專業的角度在處理。「我也常告訴同仁,不需要一直跟醫界對抗,一直存有bias(偏見),對於醫學專業認定不一樣時,也不要一直核刪。」但他接著表示,若是浮報、虛報就是管理的重點,若有不實申報件,健保署會主動通知,並請醫院或醫師就醫療行為檢討是否符合健保給付的適應症,如果沒有不實申報也要自清,若真有不對的地方就要面對。

此外,他也呼籲民眾可以利用健保健康存摺,除查詢醫療紀錄外,還能檢視是否有被登載不實的就醫資料的情況,大家一起共同監督守護健保的醫療資源。

各縣市平均壽命懸殊 
應改善醫療分配不均

國人愈來愈長壽,到二○二○年平均壽命已達八一.三歲,但各縣市的平均壽命差距懸殊,最高的台北市達八四.一歲,最低的台東縣則為七六.五歲,隔一個中央山脈平均壽命的差距就達七.六歲,對此現象,李伯璋說推動居家醫療與遠距醫療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工作,努力看看如何將醫療資源做重分配,讓偏鄉離島的居民能得到更周全的照顧,也讓願意到偏鄉離島奉獻,以及願意到不方便就醫的民眾家裡看病從事居家醫療的醫護人員,能獲得更合理的給付。

由於醫療資源有限,重分配總會引來爭議,但李伯璋認為,就因為他在署長這個位置才有機會落實這樣的理念,他說自己絕不戀棧,總是抱持著﹁把在位的每一天當最後一天﹂的心情在做事,希望能讓全國民眾都享有平等的就醫權。

疫情延燒就醫次數減少
健保給付點數卻增加?

李伯璋曾說過,如果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一次,就可以減少支出三六一.三億元。但是二○二○年疫情第一年,健保門診件數三.四億件創新低,較前一年的三.六七億件減少二七三三萬件,平均每人減少一.一次以上,但健保給付點數卻創新高來到五四三二億點,較前一年度增加三二.四億點,二○二一年情況相同,
住院也都有件數減少、給付點數增加的情況。去年健保給付總點數仍從七七三二億點增加到七八 ○○億點。對於這樣的現象,李伯璋無奈的表示,這就是人性的問題,每個人的立足點與想法都不同,疫情期間健保雖提供視訊診療與遠距醫
療,但在民眾怕被感染而減少就醫的情況下,申報點數理應下降,「但有人總是會找到出口,病人一上門就加碼多做些檢驗與檢查,在積少成多下,醫療點數就又衝高。我觀察健保給付的長期趨勢,發現檢驗、檢查與藥費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他接著說,二○二○年大家看病的次數雖然減少,但當年度死亡人數卻減少二二四七人,這可能與大家戴口罩、勤洗手有關。不過,在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二○二一年的死亡人數卻反轉暴增一○六六五人,對此,他則表示真正的原因仍需跟公衛專家學者研究了解。


染疫後遺症、不良反應 
健保提供哪些協助?

對於很多人說「台灣健保做得太好了,怪不得海外國人要回來就醫」,尤其這兩年不斷有國人回國後被篩檢出確診,李伯璋澄清表示,以新冠肺炎為例,其實並非所有的醫療項目都是由健保署買單,因為是法定傳染病,所以相關的篩檢、疫苗注射、確診者住院治療等費用都是由疾病管制署(CDC )用公務預算支應。

而為了解決民眾染疫治療後可能留下的一些後遺症,譬如睡不著或皮膚癢等,健保署特別提供COVID-19 整合門診計劃,透過提供額外獎勵方式,希望醫院能主動提供民眾這樣的整合服務。

此外,對於施打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民眾,常有不知如何尋求協助的困擾,李伯璋則表示,民眾打完疫苗後若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應該要趕快就醫,醫院會就實際狀況做處理。至於打完疫苗後的合併症狀,像有些會出現血小板偏低要投藥治療,有的甚至要用到葉克膜等,這部分若經疾管署委員會確認是打疫苗導致,就能申請藥害救濟,相關的費用也會由疾管署負責。

年金化、醫療險投保熱
過度醫療健保隱憂

勞保、國保年金化與壽險公司熱賣年金險,都是訴求活到老領到老,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繼續領年金,雖然立意甚佳,但未來可能造成子女為了確保收入不中斷,加工延長長輩生命,因而造成更多無效醫療的浪費。針對這樣的狀況,李伯
璋認為還是人性與醫學倫理的問題,面對高齡化社會,壽命也不能盲目的延長,因此善終很重要。醫療人員應該跟病患家屬好好討論,怎麼做對病患最好,「善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方面的教育的確還需要加強」,李伯璋說。國人投保醫療險的風氣相當盛,其中很多民眾是因為被業務員教導「可以彌補健保的不
足」,也有不少民眾在就醫過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醫材、療法或藥物時,曾有被醫師詢問「有沒有保醫療險?」的經驗。
 
對於這樣的現象,李伯璋不諱言的說,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新的科技陸續出現,醫療成本也會不斷增加,在健保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就要看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他也希望能與保險業攜手合作,提供民眾更周全的醫療照顧。

「不要一直期望要增收保費,也不能長期壓榨醫護人員,一直要他們做功德。」最後,李伯璋再次強調健保資源重新分配的重要性,也以國外藥費占率僅十六%,但台灣卻高達二十九%的情況,用「一生懸命」表達他要推動使用者付費政策的決心。


 

 

 




編輯推薦
財產保險
9成死亡車禍導因於駕駛人! 每天1,252人因此傷亡
今(2020)年1月中旬,12歲女童與家人過馬路時,遭失控的特斯拉撞上,當場身亡。5月初,一名消防員...
市場動態
保險代理人:我們不要差別待遇!
近年來保險經紀人、代理人有成倍數成長趨勢,九十年八月份時,經代人登錄的業務員人數僅三萬多人,到...
市場訊息
現金股利納RBC 助保險業選擇好標的
鼓勵保險業資金前進台股,金管會研議同步調降保險業投資股票及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計算保險業資本適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