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新冠未來大趨勢 醫師談百年大疫
文/邱建文 |《現代保險》雜誌 | 2022.07.01 (月刊)

隨著Omicron大軍來襲,由清零到共存,迫使台灣全民正面迎戰。而經過五月的喧喧擾擾,逐漸摸清敵軍的底細之後,再陸續跟上後備支援,六月全台進入高原期。

雖然台灣疫情仍處在高點徘徊,煙硝味依然嗆烈,但這一場紮紮實實的全面應戰,讓更多翻攪而出的疑問逐漸釐清答案,對未來仍在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然有明確的方向可行。

 

為何打疫苗還會染疫?
或變成重症?

由於疫苗研發曠日費時,現有疫苗仍是針對原始的武漢病毒株所設計,要防棘蛋白多了三十個變異點的Omicron,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產生「突破性感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暨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表示,「打了疫苗後,病毒暴露量太多,或抗體消失太快,都可能再次染疫,這固然和疫苗的種類和施打的時間有關,也和病毒存在的環境有關。」例如每次接觸的病毒量都不同,加上複雜的傳播鏈,只要是高風險、高病毒量就容易染疫。又如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胸腔和上下呼吸道的問題就容易使病毒存留的時間延長,若有心臟病等慢性病降低免疫力,也會使肺部無法抵抗病毒,而且病毒存留的時間變久就容易造成重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也直指「發炎為免疫的表現」,亦即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症都圍繞在發炎兩字,例如腦部發炎就是腦炎,心臟發炎為心肌炎,肺部發炎造成呼吸窘迫,血管發炎導致血管阻塞,血液有發炎的因子也易形成血栓。

從輕症到重症可快可慢,快則數天演變為器官衰竭,且並非慢性病和高齡者才會重症。林謂文以無慢性病史的二十多歲女性為例,儘管打滿三劑BNT,短短六天就因敗血性休克而死亡,「可能是病毒過度激活免疫系統,引起全身性器官的嚴重發炎反應,突然惡化而猝死。」

此即所謂的「免疫風暴」,因個人體質而異,無法預防,但畢竟是少數案例,因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施打疫苗感染新冠的機率比不接種者低八倍,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可能性則低二十五倍,就如林謂文所言,「疫苗最大的貢獻不只是為了避免感染,而是防重症和死亡。」

 

要打幾劑疫苗才夠?
重複施打成未來常態?

隨著不斷突變,病毒的特性也隨之改變;從武漢肺炎、Alpha、Delta到 Omicron,發燒和喘等症狀變得愈不明顯,也愈適應人體環境。「不過,輕症或無症狀,也代表黑數更多,傳染力更強,因此要多打疫苗來補充抗體,明年初若等到次世代疫苗,即可朝向流感一年打一次。」

林謂文接著表示,這場百年大疫史無前例,所有應對之策皆採取滾動式調整;而目前參照歐美經驗,以施打三劑有效,但免疫不全患者和高齡者則需施打四劑。

周百謙進一步說明,免疫不全症候群如愛滋病和紅斑性狼瘡,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高風險易受創族群都要重複施打,「即使有了次世代疫苗,也要看它如何發展,以及被注射者的情況,若抗體量不夠或很快消減,一年仍可能打一到二劑。」

用染疫增加抗體好嗎?
真的能群體免疫嗎?

經過Omicron這一戰,過去「群體免疫」的定義也改為「第三劑覆蓋率」。

首先從全人口的第三劑覆蓋率來看,目前台灣的一劑覆蓋率達到九一%,二劑為八二%,都在八成以上,三劑則逾六九%,「希望未來可以再拉高到七成五到八成」,林謂文同時補充,所謂「全人口」包括目前無法施打的五歲以下嬰幼兒。

而若再細分不同族群,則十八歲以上的三劑覆蓋率最高,才剛起步開打的青少年到幼童尚需觀察,「但風險最高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和慢性病族群,為防止重症,一定要盡快提高到八至九成。」

他同時提出一項最新研究,「六個月到五歲的小幼幼打滿三劑,對Omicron有近八成的防護力。」此外,打滿三劑的成人和青少年即便有突破性感染,也有超過七成可防感染。

三劑覆蓋率愈高,愈能阻斷隱形傳播鏈。假設百分之百接種三劑,就代表十人之中有七人不會被感染,三人雖會突破性感染但不會中重症;而這三人傳染給A,A傳B,B又傳C和D,但B若打了疫苗就不會被感染,也就不會傳給C和D,可說阻斷多點爆發的感染問題,不會出現放射狀的指數型大爆發。

至於「以鼓勵染疫來達到群體免疫」的觀點,林謂文則不以為然,認為免疫雖分為自然免疫、被動免疫、綜合免疫三種,但自然免疫是指染疫產生的抗體,約可維持三個多月,但也最危險,因為必須付出感染中重症的代價;而被動免疫為施打疫苗,最好打滿三劑;綜合免疫則是施打疫苗後又再次染疫,產生抗體如同追加一劑。

他強調,「後二者都有打疫苗,是最安全的免疫方式,但染疫和重症的風險仍然存在,必須謹慎做好防護措施。」

 

染疫後會有哪些後遺症?
長新冠多久會消失?

當前台灣已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染疫,各種後遺症也持續延燒。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即使痊癒後,身體仍持續多器官的微發炎,而且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如腦霧、長期咳嗽、胸悶胸痛、喘、長期腹瀉或肌肉痠痛等,都是一路下的器官炎症反應,而且就像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長新冠「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症狀持續至少二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以上。

不過,釐清長新冠也非易事,當台灣長期處在空氣汙染之下,患者多覺口乾嘴苦,而新冠會攻擊呼吸道,更加破壞鼻腔黏膜,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一如抽菸喝酒也會呼吸道慢性發炎,若有新冠病毒侵入,則可能加劇破壞黏膜以下的神經傳播機制,很難單純解決病毒後而獲得改善。

「特別是免疫不好的人,篩檢新冠時陰時陽,但快篩無法找到微量的病毒,PCR又不能用在一線,更難釐清是病毒殘存反應還是原本的免疫問題而造成?」周百謙舉例,並強調保護呼吸道的重要性,若有任何症狀應盡速就診,否則誘發嚴重的發炎反應,甚至過強的免疫反應而造成系統性破壞,產生免疫風暴。

另外,長新冠和染疫的症狀和治療藥物也有緊密的關聯性;只要確診後的症狀愈明顯,長新冠的機率就愈高,例如呼吸衰竭或腦神經缺損等重症,以及使用抗病毒藥物或免疫調控藥物,都對身體造成較大的破壞力,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也因此,林謂文建議高齡者和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打好打滿三劑,以預防長新冠長期困擾生活作息和工作狀態。

 

新冠輕症化或大爆發?
何時才會真正消失?

新冠病毒經過三年的變異,為了和人體共存,儘管傳染力不斷增強,但症狀也越來越輕;而目前有Omicron BA.5,未來也將出現BA.6……預料變異將更趨溫和,朝向輕症為主的流感化趨勢。然而,周百謙也提醒,「流感每幾年因抗原改變而會產生一次流感重症,因此新冠基因變異也可能捲土而來,就像禽流感爆發,因此不管新冠未來如何發展,仍建議自主戴好口罩。」

此外,他以不同國家的病毒株舉例,「例如南非株和巴西株,表示不同國家有不同汙染的環境和氣候;而以呼吸道為主的新冠病毒,對溫濕度變化極為敏感,就更要戴好口罩,以保護呼吸道,使咽喉溫濕度回升,又能防止病毒傳染。」

而隨著國際開放邊境的腳步,台灣自六月十五日開始鬆綁國境管控,常態化生活似乎越來越近。然而,「3+4」的入境檢疫措施卻隱藏新的變數,「三天的隔離期真的能抓到在機場染疫的入境旅客嗎?」周百謙不禁擔憂,當國內病毒都是Omicron BA.1和BA.2,國外已經發展到BA.4和BA.5,隨著大量旅客入境,必然引發交叉感染,傳染速度也更快。

「而且國外有足夠的自然染疫和施打疫苗人口,台灣不僅隱藏大量黑數,未打疫苗和未染疫的比例也較高,勢必對高風險族群造成更大的威脅,就怕再興起一波災情。」

經濟和安全的權衡,一直是全球應對新冠病毒的最大考驗,台灣也不例外。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人壽:提前給付生存金/滿期保險金 農曆春節服務不打烊
110年春節連續假期將至,三商美邦人壽將提前給付生存保險金/滿期保險金給保戶,公司已於109年12月...
市場訊息
富邦金控:聯合招募計劃說明會 總經理率高階主管與求職者交流 展現招募人才決心
富邦金控積極招募優秀創新人才,今(19)日舉辦聯合招募計劃總部說明會,由富邦金控總經理許婉美親自率領...
健康醫療百科
平均不到6分鐘 1人罹癌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30)日發布最新癌症登記人數統計,99年癌症新發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平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