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預防運動猝死 你有權利踩煞車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0.01.31 (新聞)

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

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郭鐘太說,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

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

郭鐘太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

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

郭鐘太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

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本文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網站​

 

延伸閱讀:

每分鐘90~120步 健走效果最佳!

慢跑、抬腿 強化膝蓋肌肉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保險節稅四要點 報你知!(上)
今(2017)年因端午節連假,報稅日自5月1日延長至6月1日,你報稅了嗎?報稅不一定要在截止日前慌慌...
市場訊息
金管會:國際康健人壽保險(股)公司概括承受英屬百慕達商安達人壽保險(股)公司台灣分公司暨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之全部營業、特定資產及負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今(111年11月9)日核准國際康健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健...
市場訊息
明台產險:校園公共意外年達上千件 109年度學校公共意外責任保險由明台產險獨家承保
繼108年度後,由教育部補助109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投保學校公共意外責任保險」再度由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