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人生最後一哩路 可以很不一樣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17.11.06 (新聞)

阿蘭奶奶,是一位巴金森氏症末期合併失智症末期的患者,在一年內退化到完全失能,臥床加上無法進食。去年初因肺炎住院,出院後裝上鼻胃管並轉介至居家醫療照護整合團隊。

在團隊接手照護期間,除了護理師到宅協助置換鼻胃管之外,主治醫師花了不少時間整合阿蘭奶奶的用藥,並且跟家屬解釋哪些藥品目前可以不需使用。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跟體力的衰弱,阿蘭奶奶進出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每一次出院後奶奶的整體狀況卻是每下愈況,在跟家屬不斷地溝通後,決定將奶奶轉為居家安寧的個案,最後在子女們的陪伴下逝世,由團隊前往個案家中開立死亡診斷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說,目前在臺灣社會,尤其是臺北市,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民眾不多,再加上能明確說出希望善終地點的病患非常的少,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個困境。在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下,我們不願意在長者面前談到「死」,總認為這是個不吉利的字眼,但避而不談就代表不會遇到嗎?

而大多數在目前接受居家醫療的個案中,有許多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早就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子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取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急診室的醫師面對一位陌生個案,也只能全套檢查從頭做起,即使家屬簽立了不急救同意書,但對末期個案來說仍然是煎熬,這也是遲遲無法將居家安寧的概念跟理念推廣的絆腳石。

沈怡伶表示,日本早在十年前就面臨相同的問題,2009年厚生省的數據顯示,全國只有12%的人在家中逝世。即使對健康長者的調查中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而對生命末期的個案做的調查發現,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這當中也存在不少跟我們一樣的困境,也因此相關政策、制度與機構蘊育而生。

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其實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不一定是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用心思考跟體會。

 

延伸閱讀

生病了 也能在家照顧到老

做好身後規劃 終老也能幸福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

 

 




編輯推薦
投資理財
升級版投資型保險 創造雙贏
一只可以丟銅板的存錢筒或撲滿,和一本放壓歲錢的存摺,為很多人開啟人生第一道理財之門,也許因為對儲蓄、...
市場訊息
國泰金控:史上最速!國泰世華CUBE卡上市週年 累積卡數破240萬
國泰世華CUBE卡上市至今迅速「圈粉」,累積卡數已超過240萬張,成為國泰世華銀行史上卡數成長最快的...
市場動態
大陸訊息集錦
保監會寬放人身保險產品審批手續 中國保監會近日宣布《人身保險產品審批和備案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