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接受死亡教育 「善終」是安寧照護的真諦
文/許資旻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6.12.16 (新聞)

身為人,誰不怕死?認識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面對它、才能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仲峯昨(15)日在財團法人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主辦、富邦人壽贊助的「圓夢人生」迎向2017系列公益教育講座上分享他身為腫瘤科醫師以及長期在安寧照護病房看見的人間冷暖,告訴聽眾「只有勇敢面對死亡,才能瞭解善終的真諦」。

安寧照護在一般人眼中或許只是「等死」,但是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善終」,邱仲峯認為,善終的根本定義在於「無所牽掛,靈性平安」,如何讓患者在人生最後的幾日、幾小時中,接受死亡,進而達到生理、心理與靈性的平和、幸福地離開人世,正是安寧照護追求的最終價值。

然而,對死亡的陌生、畏懼,甚或在死亡來臨前的人生遺憾,及強烈孤獨感,一直以來都是安寧照護上最大的阻力,原因在於人類習慣求生,卻從不曾對「求死」有過任何思考,甚至避而不談。

死亡教育有其重要性,全國大學卻少有科系針對死亡學開課,邱仲峯認為,思考死亡其實是思考、體認生命並且學會承擔生命的責任。心理學曾分析人怕死的原因,得出了5個答案,分別是對未知的恐懼、對分離的恐懼、對死亡過程的恐懼、未了心願的遺憾以及對人生過程的悔恨。邱仲峯認為,透過死亡教育可以學會思考、體認生命並且學會承擔生命的責任,進而坦然面對死亡。

邱仲峯於講座上分享許多安寧病房中患者如何「善終」的案例,雖然最終生命無法留下,但臨終前的感恩之情卻得以長存,是一個包含「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過程。台灣是第一個通過自然死法案的亞洲國家,在2013年正式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因此條例的通過,讓重症末期患者得以選擇自己的死亡方式,自行決定是否急救、插管或死亡的地點,這也是安寧照護重要的一環。

然而,安寧照護在台灣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從健保給付上看來,2014年我國健保總共使用了5,700億元預算,但安寧病房的給付卻只有7.2億元,僅占健保支出的0.12%,由此可知安寧照護與死亡教育仍有待推行。

邱仲峯最後提到,很多癌末患者都會問醫師「存活率」,「每個人的存活率都是零,因為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只有認識並接受死亡,才能珍惜活著的每一分鐘,這也是達到善終的唯一方法。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明台產險:農險理賠快易通 凱米颱風後迅速完成理賠
明台產物保險公司自去年(民國112年)9月底針對氣候參數型農業保險推出【農險理賠快易通】智能理賠服務...
市場訊息
國泰證券:投資人追捧ETF 創複委託比重單月新高
根據券商公會最新統計,今年6月國人透過券商複委託交易成交金額(不含境外基金)為新台幣1,112億元,...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中美貿易戰爭迅速增溫 VIX短線飆升 多重收益策略替資產扎穩馬步
中美貿易戰爭風險進入5月之後快速增溫,雙方煙硝味十足,明顯影響投資心情。美國於5月10日正式調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