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醫療觀光 亞洲新勢力
文/何楷平 | 2015.02.01 (月刊)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去(二○一四)年上半年台灣國際旅客人數年增率高達二十六.七%,是全世界前五十大觀光國家,成長動能排名第一。此外,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二○一三年來台旅客突破八百萬人次,創下歷年來新高。

國際旅客來台的目的,主要以觀光、業務、探親為大宗,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醫療」為目的來台的旅客人數,二○一三年突破二十三萬人,和二○一二年相比,成長率高達七十一.二%,是所有國際旅客來台目的當中,成長率最高的項目。

醫療觀光 全球虎視眈眈

「醫療觀光」又可稱「國際醫療」,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復與修養為主題的旅遊服務,都可以稱為醫療觀光。

醫療觀光已成為全球競相爭奪的市場大餅,根據統計,二○○六年全球醫療觀光旅客數量約二千萬人次,到二○一四年暴增至四千萬人次,短短八年翻漲了兩倍,且每年以二位數的成長率快速增加。 因此,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測,「國際醫療服務」將成為全球三大軸心產業之一,全球產值高達六百億美元,且每年以十五~二十五%的幅度快速成長。

台灣落後 亞洲倒數第三

看好醫療觀光的前景,台灣從二○○七年開始發展國際醫療。觀光局統計,二○○八年醫療觀光旅客僅六.八萬人次,週邊產值新台幣十九億元,到了二○一三年,增加至二十三萬人次,週邊產值達新台幣一百三十六億元,五年內成長了七倍。

雖然台灣醫療觀光穩定成長,卻遠遠不及亞洲鄰近國家。根據國際醫療觀光平台(Patients Beyond Borders)資料顯示,最早投入醫療觀光的泰國,從一九九七年發展至今,每年創造新台幣四百五十億的產值,是全球醫療觀光產值最高的國家,排名第二的新加坡,每年產值平均都超過新台幣兩百億元。 醫療技術首屈一指、觀光成長動能世界第一、國際醫療旅客人數大幅成長的台灣,醫療觀光產值卻只有新台幣一百三十六億元,不但明顯落後其他國家,更淪為亞洲倒數第三名。

台灣醫療品質佳 投入資源卻不足

台灣的醫療水準受到國際認可。世界衛生組織(WHO)評比台灣的醫療服務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台灣擁有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收費合理,醫療品質更比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高。但為什麼台灣在醫療觀光產業的發展,卻遠遠不及這些國家?

「台灣的醫療技術好,不代表台灣的醫療觀光產業就會發展得好。」行政院衛生署醫療國際化辦公室委員洪子仁認為,醫療觀光是一項「產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行銷、通路、推廣、品牌等,雖然台灣的醫療技術揚名國際,但光是這項優勢,並不足以讓台灣和其他國家角逐國際醫療市場。

政府投入的資源多寡,是影響一個國家是否能順利推動醫療觀光產業的重要因素。以新加坡為例,政府整合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旅遊局(Singapore Tourism Board),以及國際企業發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ingapore),設立跨部門合作的專責組織─新加坡國際醫療(Singapore Medicine),每年編列一億美元預算,由經濟發展局負責國際醫療的新投資項目,企業發展局負責新加坡醫療服務業者在海外市場的開發,旅遊局則負責新加坡國際醫療的行銷,讓旅客從諮詢、機場接機、隨行翻譯、住宿及轉診等需求一步到位。

此外,泰國、馬來西亞、南韓等亞洲國家也都成立專責機構,把醫療觀光當作國際競爭的重點產業,每年投入至少三千三百萬美元。相較之下,台灣不僅沒有專責機構負責統合資源、也未建立完整的發展策略,每年投入的發展基金,也只是其他國家的零頭(六十萬美元)。

「台灣醫療觀光產業的困境,就是政府投入的資源不足。」台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理事長黃松雄認為,依各國經驗來看,醫療觀光產業的發展不能單打獨鬥,需仰賴政府投入經濟資源、提供完整的產業規劃、設立專責機構,才有可能將台灣的醫療觀光產業,提升到全球化的層次。

亞洲 醫療觀光一級戰區

亞洲各國之間的流動性高,是亞洲成為醫療觀光一級戰區的主要原因。「亞洲各國發展醫療觀光的目標,就是中國市場。」黃松雄指出,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每年醫療費用支出高達二兆人民幣(相當於三千二百億美元),但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分布明顯不均,因此,中國已成為亞洲國家發展醫療觀光產業,積極爭取的目標市場。

「台灣一年新台幣一百三十六億元的醫療觀光產值,有七成來自大陸。」二○○八年開放陸客來台、二○一二年開放健檢醫美簽證,確實都帶動了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二○一三年大陸赴台醫療觀光旅客約達九萬人次。但洪子仁認為,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由於缺乏專責統籌機構、投入的經費不足,使台灣醫療觀光的成長速度仍相對緩慢。

中國商機大 台具備競爭優勢

「台灣要發展醫療觀光,要創造實際的經濟產值,第一個可以做且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中國市場。」黃松雄表示,語言相通、交通便利、簽證方便,且相較鄰近其他亞洲國家,台灣擁有優良的醫療品質,費用相對合理,醫療機構、旅遊業等相關業者投入意願高,對發展中國市場來說,是很大的優勢。

根據估計,一位醫療觀光旅客所帶來經濟產值,是一般觀光客的四到六倍。「光是量(人數)的增加並不夠,質也要顧到。」台灣和大陸之間班次密集,一週六百多個航班、五十幾個航點,「機會就擺在眼前,只差一步。」

「台灣發展醫療觀光的最後一哩,就是『台灣醫療形象的推廣』。」洪子仁坦言,醫療技術只是台灣現有的產品,要讓產品變得有價值,就必須加強推廣、建立「品牌」,才能讓醫療服務變得有價值,有價值才不會淪於價格競爭,否則再多的觀光客來到台灣,也不會知道台灣有好的醫療服務。

醫療觀光產業 把人才留在台灣

隨著全球航空的便利性、國際資訊的透明化,全球醫療觀光產業日趨蓬勃。對台灣來說,醫療觀光產業的發展,更攸關醫療人才的去留。

台灣人口數即將呈現負成長,醫師人數卻持續穩定增加,人口成長明顯低於醫師人力的增加,根據統計,二○○四年每位醫師平均服務七百三十三人,到了二○一四年只要服務五百七十人。

台灣內需市場有限,總體醫療人力過剩,醫院人滿為患的場景,並非醫療人力的不足,而是民眾集中選擇某些大醫院就醫,其實中、小型醫療院所的人力需求已逐年降低。此外,近年來已傳出許多醫師被新加坡、中國等地高薪挖腳,顯示台灣醫療市場供過於求,許多高端醫療設備也大多閒置。

洪子仁指出,醫療觀光的發展以健檢、醫美等自費市場為主,且台灣健保制度完善,並不會壓縮健保資源、影響國人就醫權益,反而能吸引外國人來台接受醫療服務,把原本可能出走的醫護人員、技術及設備留在台灣。

台灣擁有全球最完善的健保制度,世界首屈一指的醫療技術,而亞洲作為醫療觀光的一級戰區,各國虎視眈眈的中國市場就擺在眼前,面對發展成熟的泰國、新加坡,以及急起直追的南韓、日本,台灣應投入更多資源、掌握既有優勢,扶植國際醫療產業,強化國際競爭力,開啟經濟發展的另一扇窗。

 

 

 

 




編輯推薦
人壽保險
【創新保單】特定疾病給付加碼!最高達保額2倍
全台持有重大傷病證明累計有效領證人數已突破1百萬人,平均每23.1人,就有1人領證。一旦發生重大疾病...
市場動態
打破專業藩籬,陳素甜、林瑞雲掌穩保險大舵
在許多行業當中,女性高階主管都是少數,保險業早期也被認為是女性難以升遷的行業之一,即使到了現在...
財經時勢
帝寶前董座許東隆,教你一分鐘算房價
立法院上(五)月二十日通過囤屋族條例,本人及配偶名下房屋全國合計若超過三戶,第四戶起將調高房屋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