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從男性出發的父權醫學
文/鄭慧菁 | 2010.12.01 (月刊)

陳媽媽是台灣農村社會典型的家庭主婦,勤儉持家,每天為家人準備三餐,吃完飯就負責把又油又鹹的菜尾撿食乾淨,長期吃進過多油脂和熱量,身材也從小蠻腰變大腹婆,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健康與社會性別息息相關,女性因為長期被賦予孕育者的角色,就連健康也著重在乳房及生殖器的三點式照顧,而較易忽略罹患其他疾病的危險性。但是根據衛生署統計,九十八年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分占女性十大死因二、三名,不但高於乳癌及子宮頸癌,也比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還高。

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高於男性

統計顯示,九十八年台灣地區女性因心血管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而死亡的人數,佔女性總死亡人數的二九.五%,而男性約為二四.三%,顛覆大眾普遍認為男性才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想法。

一三九比一○○ 第三胎性別失衡

社會文化不只影響健康,更對生命造成威脅,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婦女如果在醫院裡生到第二胎或第三胎還是女兒,就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悲從中來。

統計顯示,台灣新生兒第一胎男女比例為一○八比一○○,第二胎變成一一七比一○○,第三胎的比例在三年前甚至高達一三九比一○○。性別比例差距愈拉愈大的原因,顯然是受精卵經過篩選的結果。在傳宗接代的社會文化之下,不只女嬰的生命受到威脅,女性的心理健康亦受到危害。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靜儀描述,在婦產科門診裡,不時會見到體質孱弱的孕婦,千辛萬苦生下女兒後,身體狀況已不適合再受孕,但是在公婆的堅持下,仍冒著生命安全懷孕,只為了求得一個兒子,這種情形同樣是社會文化帶給女性的風險。

社會性別影響健康

不只是女性的角色被定型化,男性也被塑造成強者之姿,林靜儀表示,同樣是感冒,男性可能會因為擔心影響家庭經濟而不就醫或休養;女性則被視為弱者,所以被允許在生病時尋求協助。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談到,從健保局數據來看,門診就醫比例女性比男性高,但住院次數及費用,則是男性高於女性。顯示男性被要求堅強、不能有軟弱的一面,非得撐到病情嚴重才就醫,進而影響健康。

男性思維下的醫學 沒用就切掉

不只東方社會的兩性健康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在希臘時代,女性因為有乳汁、有月經,被認為較偏向自然界,屬於感性的一群;男性則被認定是理性、可以溝通的。林靜儀認為,這些觀念影響了後來的西方醫學朝向父權主義發展。

在父權主義的架構下,西方醫學以男性為疾病研究的主體,男性病患可以與醫師溝通,形成一種商量的就醫模式,女性病患則被認為只需要乖乖接受醫療處置即可。

林靜儀說,這種以男性為出發點的醫學思考模式,容易將女性的子宮和卵巢視為生產工具,一旦任務完成,就被當做多餘、沒必要的器官,最好切除以免日後發生病變。

因為女性的主要任務是孕育生命,因此從有月經開始,到歷經生產,最後進入更年期,都不停被勸說應該如何,這些自然的生命歷程被疾病化,甚至過度醫療化。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女性荷爾蒙的使用。

荷爾蒙療法不是萬能

黃淑英表示,更年期後卵巢不再運作、月經不用來,是一種節能作用,讓女性回到荷爾蒙分泌量最低的狀態,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生活,是自然界對女性很好的設計,卻被冠上缺乏荷爾蒙、卵巢衰竭、喪失生育能力等惡名,有些醫師甚至會建議補充荷爾蒙藥物,改善更年期症狀。

長期用於預防更年期後骨質疏鬆、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荷爾蒙療法至今仍有相當多爭議,美國國家衛生院於二○○二、二○○三年公佈的WHI研究報告顯示,長期使用荷爾蒙療法的風險大於好處。目前科學研究顯示,荷爾蒙對預防大腸癌或骨質疏鬆有幫助,其包括能永保青春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都被證明不是事實。

非典型症狀 女性易被誤

此外,女性的疾病表現也與男性不同,以心血管疾病為例,黃淑英指出,男性心血管疾病常見胸痛的典型症狀;女性心血管疾病則可能出現的頭暈、食慾不好等現象就被稱為非典型症狀。愛滋病也有相同的問題,男性愛滋病患者主要症狀出現在肺部,女性則出現在生殖系統,例如月經一直不停,或感染難以復元。這些女性常見的非典型症狀,便容易造成醫師的誤診。

診斷工具也會影響,以心臟疾病而言,男性在跑步機做的運動心電圖測試,偽陽性為十%,女性偽陽性則高達四十%。

除了疾病表現的差異,林靜儀表示,過去在做藥物研究的時候,為了保護婦女及胎兒,或怕經期影響藥物吸收,許多藥物都以男性為人體實驗的對象,這些適用於男性體質的藥品,用在女性身上是否同樣有效、會不會產生其他副作用,都值得商榷。

黃淑英說,一點點的阿斯匹靈,可以幫助男性解決心血管疾病,但對女性幫助不大,因此性別差異對用藥的確會產生影響。

瞭解社會處境 才能對症下藥

女性是否生育常常左右醫師的治療方式,蔡宛芬談到,三十與四十歲女性患有子宮肌瘤的醫療處置就不一樣,前者正值生育年齡,後者可能已經沒有生育需求,這兩種情況對醫師而言就有不同考量,顯然醫學判斷仍會受到社會價值體系的影響。

因此,不論是婦產科或其他科別,瞭解不同性別的體質差異及社會處境,才能在患者的生理需求及心理感受之間取得平衡點,提供最適切的診斷與治療。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兆豐金遭罰提訴願 金管會:依法處理
兆豐金未及時處分台企銀持股,去(101)年遭金管會處分限制投資6個月,兆豐金向行政院提起訴願,...
市場動態
玩得瘋又豐的團隊——宏泰八德通訊處
「……真心奉待是我們的主張,投資生命是我們的理想,……生命珍貴意義就在晨風裡,我們迎向著陽光,...
市場訊息
現代保險教育基金會:圓夢人生公益教育講座 台南場已額滿、台北場2/15(三)前免費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