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8大警訊 嗅出保險公司經營危機
文/穆震宇 | 2010.07.01 (月刊)

保險公司會不會倒?

這個問題不只牽涉到保險從業人員的生計,更攸關全國千萬名保戶權益。近二年國內保險公司經營權異動頻繁,運氣好的保戶還可以看著自己的保單成為交易籌碼被買來賣去,運氣不好的即使喊破喉嚨也沒人敢要。

雖然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形象深植人心,但是國光人壽、國華產險及華山產險先後在一九七○、二○○五、二○○九年遭主管機關勒令停業,已經證明保險公司一旦財務、業務出了紕漏,最終仍有可能面臨關門倒閉的命運。

基於信賴按時繳交保費,結果卻接到保險公司結束營業的通知,保戶何其不堪?企業營運狀況亮紅燈前總有些蛛絲馬跡,消費者將來在選擇保險公司時,該從哪些現象揪出體質不佳的「地雷股」,讓自己不再成為保險公司經營不善的代罪羔羊?

富邦產險總經理陳燦煌表示,為了讓企業主了解公司倒閉的原因,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曾經針對全球面臨營運壓力及倒閉危機的保險業進行研究,並且歸納出八大警訊。

警訊一:急速成長

若有一家保險公司在市場的某一險種或整體業務都呈現低迷或負成長時,出現急速成長的狀況,通常需特別留意,很可能是因為勉強接下其他公司不願承保的業務,或以超低價搶進業務的結果。

陳燦煌說,產險費率自由化之後,想要維持業績水準,開發新商品固然是方法之一,但是經濟環境仍未全面復甦,企業主大多不願意編列預算購買新險種,在這種停滯的市場當中,削價競爭自然成為許多保險公司取得業績的手段。

不過,一味下殺保費,就算業績出現成長,最終只會破壞業務品質。陳燦煌表示,一個損失率六○%的險種,如果費率再降三○%,損率就會立刻飆升到八十六%,即使搶到業務,業者非但賺不到錢,運氣不好還會出現虧損,甚至關門倒閉。

警訊二:風險集中

風險集中有幾種狀況,首先是投資集中。陳燦煌說,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不少保險業者踩到國外發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地雷,損失慘重,是投資集中最血淋淋的教訓。時隔一年多,歐洲爆發債信危機,此時購買希臘、葡萄牙等國家債券,條件可能相當誘人,但相對也要承擔很高的投資風險。

此外,任何一家公司若有業務太過集中的現象也必須留意。陳燦煌表示,過分依賴某些銷售通路、少數Top Sales,或者特定商品都是有風險,一旦合作對象變心、業務員倒戈,或商品出問題,保費收入就會立刻受到影響。

警訊三:非專業領域的擴展

看到國內保險公司什麼商品都賣,陳燦煌認為,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經營多元化商品。以產險為例,費率自由之後,商業火險的費率砍得比住宅火險還兇,雖然大家一窩蜂搶著承攬高科技廠商的火險保單,但是如果沒有考慮清楚本身的風險控管能力,及具備協助客戶改善風險的專業,等到保戶出險,才發現即使收了五年、十年的保費也不夠賠的時候,保險公司的營運可能就會面臨困境。

既然如此,企業主是否不應該擴展非專業領域?陳燦煌表示不盡然,重點在於踏入不同領域之前,是否已具備進入該領域所需的條件。他強調,經營者即使無法掌握到百分之百,至少也要有七成的把握才行。

警訊四:喪失市場信心

英國石油(BP)在墨西哥灣的鑽油平台爆炸,造成大量原油外漏,不但嚴重威脅自然生態,遲遲無法有效獲得控制的局面,也讓英國石油的風險控管與危機處理能力飽受外界質疑。

陳燦煌說,當企業忽略風險管理的任一環節,就有可能因為一次嚴重失誤,引發市場的信心危機,英國石油這次面臨股價重挫、形象受損等一連串打擊,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警訊五:專注在高風險商品線

民國八十六年房市正熱,有產險業者推出一○九○住宅抵押保證保險,由銀行貸給貸款戶九成額度,其中七成是房屋抵押,兩成為無擔保信用貸款,後者的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

這張保單推出後,吸引許多銀行爭相合作,未料景氣急轉直下,房貸違約戶爆增,這家保險公司在幾年間陸續理賠了十幾億元,後來成為拖累財務,使公司面臨倒閉命運的元兇。

此外,陳燦煌表示,包括產品責任險、醫師責任險等高風險商品都容易產生道德危險,保戶一旦買了保險,就把本身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全部丟給保險公司負責,以至於投保後反而出現更多問題。

警訊六:公司所有權改變

近二年國內壽險公司的事業版圖異動頻繁,數百萬張保單隨著經營權被買來賣去,但是並非所有公司在股權轉移後都能發揮合併綜效。

陳燦煌認為,保險公司的經營權變動司空見慣,新東家是否更穩定、更具長期經營的意願?既有的服務品質、理賠策略,以及對保戶的承諾能不能繼續維持,甚至做得更加周全?都是消費者在投保前會考慮的因素。

警訊七:過度依賴外界的支持

保險公司為了降低營運風險,會把部分業務分保給再保險公司。陳燦煌提醒,再保險固然可以分散保險公司的風險與責任,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把合約集中在幾家再保險公司身上,就要確定這些公司會活得比自己還久,否則一旦出險,保險公司就有可能求償無門。

以二○○一年發生在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為例,這起人為災難造成全球三分之一的再保險公司清償能力受到影響,其中有許多再保險公司甚至面臨停業、倒閉的窘境。即便再保險公司無力支付賠款,保險公司還是要對保戶負責,因此,再保險的安排也會影響保險公司的營運狀況。

警訊八:事業體解體

保險巨擘AIG集團為了償還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期間提供的一千八百多億美元紓困貸款,必須透過出售海外資產的方式籌措資金,然而,每完成一宗交易案也代表AIG的保險帝國逐步走向瓦解的命運。

陳燦煌說,當企業因不堪虧損,必須將旗下事業體分割、拋售時,會造成整體經營策略的改變,如果沒有做好內部溝通,會讓員工及事業伙伴無所適從,進而對公司本身的營運狀況產生威脅。

業務雷同 產險合併難有綜效

除了八大警訊,去(二○○九)年四月上路的費率自由化也為產險業的經營埋下變數。國內十九家產險公司去年收進約一千億元的簽單保費,但各公司間的保費規模落差很大,第一名公司的保費收入是最後一名的一千一百多倍。費率自由化之後,產險公司開始面臨更嚴苛的經營挑戰,保費規模較小的產險公司會不會因為無法承受競價壓力而退出市場或遭到併購?

陳燦煌指出,產險公司的保費規模與經營能力沒有絕對的關係,如果能夠專注經營自己熟悉的險種與市場,且做好業務品質的把關,即使保費收入較少,業者仍然可以賺到錢。問題就在於,國內產險公司的業務同質性太高,才會在費率自由化之後,以削價競爭的方式求生存。

業務同質性高,代表即使合併也無法發揮綜效,加上每家公司的核保能力不同,業務品質未必一致。在合併綜效與核保品質的雙重考量下,陳燦煌認為,產險公司不見得願意掏腰包承接倒閉公司的業務。

合理費率才能良性競爭

陳燦煌語重心長的說,併購是企業經營的趨勢,但合併不一定能夠解決費率自由化所帶來的削價競爭問題。他認為,各公司如何在一個合理的費率範圍內良性競爭,共同維持健康穩定的產險經營環境,才是同業必須思考的課題。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青銀同樂千人響應! 混齡桌遊、萬步健走樂翻新莊 實踐在地關懷共創無齡生活圈
我們與「老」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指出,台灣高齡化時程較世界各國快速,預估七年後...
財經時勢
村里長保險五百萬將上路 這三地區早達標!
九合一大選進入倒數,參選門檻最低的,莫過於村里長了;而今(二○一八)年年底大選的村里長當選人,將有機...
財經時勢
遊覽車撞涵洞1死14傷 這3種責任險有機會理賠?
高雄市仁武區昨(20)日發生重大車禍。一輛載有27人的遊覽車,疑似沒有注意到前方高速公路下涵洞高度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