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不愛吃糖也會罹患的糖尿病
文/黃彥皓(前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 2007.04.01 (月刊)

醫師說我得了糖尿病,可是我一點生病的感覺也沒有。幾十年來一直是這樣子生活,是不是檢查有誤?得了糖尿病會有甚麼症狀呢?我覺得自己身體好好的,但醫師卻叫我吃藥?」這是眾多糖尿病患者的心聲。大部分的人,只用感覺有沒有不適,來判斷一項疾病的嚴重度,卻不了解糖尿病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與引起併發症。糖尿病的可怕在於它帶來的傷害大多不是直接致命,而是間接傷害身體各項器官,慢慢侵蝕病患的生活品質。醫師會要求病患,在沒有出現症狀時,就以藥物控制血糖並做生活型態的調整,就是要為病患與其家庭提前做一份保障。

糖尿病是愛吃糖引起的嗎?

一般大眾的觀念可能認為,糖尿病是愛吃糖引起的。其實不然,糖尿病更不是一種傳染病,糖尿病可概略分成年紀輕輕就發作的第一型糖尿病,及過度肥胖或年紀較大才被診斷出的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只是較常見於青少年時期,因此以前又稱「幼年型糖尿病」。這類病人的人數較少,且往往在很年輕時就已經被診斷出糖尿病,口服藥對這類病患的血糖控制效果不佳,需使用胰島素注射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至於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可使用口服藥物加以控制。

血糖超過多少算是糖尿病患者?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血糖測量值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就會被列為糖尿病患者?一般正常血糖值在飯前(空腹8小時)為70~100mg/dl;飯後2小時為80~140 mg/dl。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還是以抽血檢查為主,兒童和成人的診斷標準相同,只要符合下列任一項,就算是糖尿病患者:

1. 兩次空腹血糖≧126 mg/dl或兩次隨機血糖≧200 mg/dl。

2. 隨機血糖≧200 mg/dl且具糖尿病症狀,包括多喝、多尿和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

3. 口服耐糖試驗第二小時血漿糖值≧200 mg/dl。

至於用螞蟻喜歡靠近病患尿液,來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已經是不合用的古老方法,因為螞蟻靠近尿液,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即使在現代,雖然可用精密儀器檢驗尿糖,但尿中一旦出現糖分,血糖值往往已經高出正常值非常多,這時糖尿病應該已經相當嚴重。因此為了早期診斷,建議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要定期接受抽血健康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神經、視網膜與腎病變 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

糖尿病一直占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有糖尿病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等)的機會,和曾經得過心肌梗塞的人再復發,機會是一樣的。除此之外,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還會間接造成死亡或工作能力減低,例如糖尿病患的免疫能力較一般人來得弱,容易因一般感冒惡化就引起肺炎,也容易因為組織自我修復能力不好,而由一個足部的小傷口,引起糖尿病足,最後導致截肢。所以每年因為糖尿病而死亡的人數與造成的社會成本,其實遠遠超出統計數字。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良,會引起的併發症,最常見的有3種: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也就是患者有可能出現感覺異常、失明或腎臟衰竭的危險。其中,最讓人害怕的腎病變,到了末期,就必須長期洗腎,除了勞民傷財外,洗腎後還容易出現凝血功能異常或慢性貧血等併發症。

糖尿病患者自行停藥或減藥 恐危及生命

許多不幸罹患糖尿病的人,常會擔心因糖尿病要吃一輩子的藥,又聽說這些藥吃久了會傷腎,所以不敢吃或自行減藥。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不正確且危險的。糖尿病的藥物並不會因為吃久造成腎病變,而且糖尿病本身就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如果沒以藥物控制血糖,長期下來,只會更加速對腎臟的傷害。相反的,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延緩腎病變的發生,並具有保護腎臟的功能。

另外,病患若自行停藥或有一天沒一天的吃藥,更是將自己暴露在疾病的攻擊下,造成血糖忽高忽低。血糖突然太高,會造成酮酸血症,導致病人出現腹痛、倦怠甚至嚴重脫水,必須要住院接受治療;血糖如果突然太低,則會引起低血糖症,嚴重會導致冒冷汗、頭暈、意識不清,甚至昏迷與死亡,以上兩種情形稱為糖尿病急症,都有可能危及生命。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好與醫師合作按時服藥,同時慎選飲食、不暴飲暴食、不挨餓過久,養成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的好習慣。

糖尿病患者飲食要注意哪些?

常有病人問:「我沒吃什麼甜的東西啊!為何血糖就是一直很高?」再仔細詢問病患飲食習慣後,會發現過多主食類食物的攝取,才是血糖控制不良的主因。米飯、麵包、麵條等澱粉類主食,雖然吃起來沒有甜味,易使人誤以為不需控制攝取的量,其實這些碳水化合物,在人體中會轉變為與糖類類似的化合物,最終會進入人體產生熱量,讓血糖快速升高。這類的食物還包括香蕉、西瓜等水果,也都是糖尿病病患需要控制攝取量的飲食。

從醫學角度來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有兩個重點:一是飲食選擇,熱量較高、容易讓血糖升高的食物,吃的量就必須減少。如地瓜,糖尿病患只能吃一兩口解饞,絕對不能大量食用,而較不會造成血糖上升的食物,如番石榴,就可以多吃一點。飲食選擇,在醫院的營養諮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資訊。另外一個重點是所謂的升醣指數(glycemic index),升醣指數越高的食物,表示在吃完之後,會讓血糖在越短時間內上升。換句話說,升醣指數越高的食物,越容易使血糖不穩,同時容易造成胰臟負擔,並使得胰臟內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加速老化凋亡。食用太多升醣指數高的食物,沒有糖尿病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也會提高;而有糖尿病者,會使血糖控制更困難,最後可能導致口服藥物不再能有效控制血糖,必須依靠注射胰島素。選用升醣指數較低的食物,身體內的血糖不會快速波動,對藥物的控制與減輕胰臟的負擔,都有很大助益。

此外,適量運動可增加葡萄糖與脂肪消耗,可減少糖尿病患者對降血糖藥物的需要與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患的運動量,建議每週至少3次、每次20~30分鐘、以達到輕微出汗而不覺得太喘為原則,可選擇屬於較溫和的散步、慢跑、舞蹈、太極拳、外丹功、體操與快走等運動。不過,每個人因體型和心肺功能不同,最好由家庭醫師評估開立適合個人的運動處方。而體態過胖者,也應將體重控制在BMI值(BMI=體重÷身高(公尺)的平方)18到24之間。只要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延緩或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控制飲食積極治療 糖尿病並不可怕

有些人剛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時會很沮喪,甚至因聽信一些不正確的偏方,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等到身體出現症狀才要積極治療,往往許多器官已出現無法復原的傷害。其實只要克服恐懼的心理,勇敢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透過醫療人員協助,糖尿病並不可怕,病患可以學習和糖尿病和平共處,多花點心思,還是可以擁有多彩多姿的人生。








編輯推薦
投資理財
在大陸工作所得,怎麼課稅?
楊永原本是土城工業區裡一個大型模具工廠的員工,前年工廠將營運的觸角延伸到大陸福建地區,而楊永便...
市場訊息
合庫人壽:守護者聯盟 幫助照顧者喘息、充電、再出發
全國有76萬失能、失智或身心障礙者,近六成仰賴家人照顧,照顧者們必須提高警覺、全天候待命,「...
健康醫療百科
嗜吃碳水化合物 更年期提早1.5年
台灣人以米食為天,身邊不乏愛吃飯的朋友,但是愛好米食或義大利麵的女性要注意了!英國一份研究指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