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今(96)年上半年產險業的業績持續衰退。1-6月簽單保費收入585.65億元,不但跌破600億元大關,更較去年同期606.15億元衰退了3.4%。其中,任意車險滑落10.3%,強制車險下跌7.2%,所幸在住宅火險成長15%、傷害險也成長7.3%,才不致讓整體業績太難看。
傷害險經營獲利不易
不過,產險公會坦言,95年傷害險簽單保費收入達到92.7億元高峰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加上費率過度競爭,95年傷害險的年成長率便已降至9.96%,無法彌補其他險種保費收入衰退的差額。
不僅如此,產險業經營傷害險的損失率,也從93年的36.6%、94年的44.37%,升高到95年的48.95%,讓產險業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另闢財路。醫療險於是成為產險業再造巔峰的希望所在。
產險業看好醫療險爆發力
部份產險業者就不諱言,以壽險業者目前的醫療險年保費收入,約有1600億元的規模來看,若能搶下2成的市佔率,年保費收入就有約300億元,對產險業目前1,000多億元的年保費收入來說,貢獻度不小,後續的爆發力十足。
產險公會傷害險暨健康險委員會秘書林榮宗指出,自國內開放產險業經營傷害險以來,保費收入成長快速,傷害險已成為汽車險、火險外第3大險種,保費收入佔整體市場比重已達8.12%。如今,政策再開放產險業經營醫療險,對產險業營收的挹注,絕對有幫助。
不僅如此,他更預期,產險業未來的醫療險保費收入將超越傷害險,幾年後,還會高過火險,甚至不排除超越汽車險,因為民眾對醫療險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加上醫療險的種類繁多,未來每人手上恐怕不會僅有一張醫療險保單而已。
不過,醫療險對產險業而言,畢竟屬於新的業務領域,且不論在商品設計、核保、理賠上,都比較複雜且費時,又容易有道德危險及逆選擇、及傷病率不穩定等問題,因此,產險業未來還是會面臨一些挑戰。
並非所有產險業都可經營
由於醫療險風險較高,林榮宗說,未來產險業經營醫療險,將採取核准制,並非所有產險業都可以經營醫療險,而會視各公司資本額、風險資本率(RBC)、申訴率、通報紀錄等,做為審核條件。不過,公會希望條件不要過於嚴苛,只要是財務健康的產險業者,最好都可以承做。
此外,因產險業還不熟悉醫療險,初期可能先開放1年期以下醫療險,在費率及商品上,也將有一致的標準,也就是產險業初期只能銷售公會版保單。
不過,林榮宗認為,如果大家都賣一樣的商品,反而容易引爆業者間的價格競爭,他個人不建議這麼做。至於最後會如何?他表示可能要先聽取業者的意見後,才能決定。
在費率上,林榮宗說,除非統一商品規格,才會一併訂出標準費率。但即便有標準費率,他表示,業者也不用過度擔心,因為也只是「純保費」部份一致,在附加費用率方面,各產險公司還是有調整的空間。
對於業者最關心的「保證續保」機制,由於金管會保險局官員日前曾表示,初期產險業只能承做「一年期以下無保證續保的商品」,以降低經營風險,引發產險業高度緊張。業者認為,還沒開始做,就已綁手綁腳,業者又要如何大步走?既然開放產壽險業一同競爭,就應該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點,何況壽險業早已先跑,此時對產險業再設下重重限制,實在太不公平了。
林榮宗則表示,目前這部分還等主管機關金管會的確認,不過,產險公會絕對會替業者爭取,否則未來在實務執行上,一定會發生很多困難。
面對業者的反彈,金管會保險局主任秘書吳崇權也透露,不論在費率或保證續保方面,金管會都希望產、壽險的標準一致。也就是說,在保證續保機制上,產險業不會被排除在外。
產險業積極佈局 向壽險業借將
因應這項新業務,產險業早已積極佈局,除相繼成立醫療險部門外,人力配置上也有大動作,不僅積極擴編核保人員及業務員的人力,也對壽險業展開挖角或借將的動作,準備在明年大展伸手。
林榮宗表示,由於產險業比較欠缺在醫療險的專業人才,「挖角」在所難免。不過,許多產險業目前已積極培訓自己的專業人才,公會也會開辦多項教育訓練課程。
據了解,包括明台、新安東京海上、台灣、兆豐、友聯等產險業者,就已經陸續引進來自壽險業的專業人才。
新安東京海上傷害暨健康險部協理呂文泉指出,醫療險將成為該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主力之一。目前該部門共有19名員工,其中5位主管皆來自壽險業,且所有營業人員在今年第一季已完成意外險及醫療險的業務訓練,第二季更透過醫務核保檢定的技術訓練,培養了40位核保人員。
同樣自壽險業挖角的還有明台產險。該公司傷害險暨健康險部門經理李柏松說,明台今年來已從壽險找來3名大將,就是希望積極培訓精兵部隊,在鳴槍起跑時,可以搶得先機。
台灣、兆豐兩家產險目前也自壽險業引進核保理賠人才,並積極培訓更多專業人員。友聯產險也傾向尋求壽險業的專業人才。
此外,擁有外資背景的蘇黎世產險,在政府當初開放經營傷害險業務時,就從集團壽險公司借將,目前有2名主導核保業務的主管,就是來自於集團的壽險公司,如今醫療險市場開放,該公司再次借將的機會也相當高,並不擔心人才不足的問題。
相較於產險業挖角動作頻頻,壽險業倒是「老神在在」。有些壽險業認為,產險業的薪資待遇一直無法與壽險業相比,因此,即使挖角,應該也挖不到壽險業的頂尖人才。
削價競爭 在所難免
除向壽險業借將外,產險業經營醫療險,未來勢必在商品、價格上,也必須具有優勢,才可能突破重圍,搶得一席之地。
有些產險業者指出,若不能在價格、商品內容、理賠服務及保證續保等項目上,較壽險業者更勝一籌,就不可能爭取到優質保戶的信任,反而可能得到的次標準體、拒保體或問題件,不利於健全經營。
產、壽險業者普遍認為,一旦產險業加入醫療險市場,殺價競爭的情形在所難免,甚至不排除有業者為了搶佔市場大餅,祭出流血競爭的手段。
不過,有的產險業者提到,產險業剛開始經營傷害險時,是以團體險費率競爭的方式,瓜分壽險業的傷害險市場,但壽險業經驗已顯示,團體醫療險的損失率是破百的,因此,產險業絕不能再以經營傷害險的模式,繼續承作醫療險。
產險業也分析自己的優勢指出,目前壽險業經營的醫療險,大多屬於附約,也就是需要先買人壽保險主契約,才能再買醫療險,保費動輒數萬元。但產險業不同,多數保單可以單獨購買,加上銷售通路大多透過銀行、保險經紀人或代理人,人事負擔比較輕,又不用支付高額佣金,因此,消費者可能只要花數千元,就可以買到高額又優惠的保障。
在商品設計上,產險業者認為,醫療險的加入,將使產險業的商品線更加齊全與多樣化,產險業銷售醫療險除可以是主約外,亦可以附約方式,如同目前的傷害險一樣,與其他產險商品組合搭售,例如搭配各種住宅火險、責任險及汽車險等,再透過產壽險經代、車商保代、銀行保代等通路,以及傳統企業戶的開拓,產險業在醫療險市場必能有所收獲。
壽險業以服務品質、多樣商品應戰
面對產險業的來勢洶洶,壽險業則以「服務品質」及「商品多樣化」應戰。
有些壽險業指出,雖然產險業加入醫療險市場後,將再引爆價格戰。但因醫療險的損失率高,若一昧削價競爭,恐怕會導致未來經營上的風險,所以產險業應會自我克制,否則將自食惡果。
不僅如此,壽險業分析,由於產險業初期只能經營一年期以下醫療險,與壽險業主推的「終身醫療險」,應該會有明顯的區隔。
此外,目前有些金控公司旗下同時擁有產險及壽險公司,未來可能走向產險主攻1年期醫療險、壽險則鎖定長年期醫療險的方式,同時把醫療險與傷害險相互結合,減少削價競爭的銷售方式,應可降低產險業帶來的衝擊。
也有些壽險業者認為,短期看起來,產險對醫療險市場應不致有太大的影響。反倒因為有更多人推廣,可以把市場大餅做得更大。而對消費者而言,未來也會有更多的選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保單健檢大數據洞察 健康醫療呈現「重日額、輕實支」現象 「健檢百保箱3.0」保障視圖再進化 秒懂醫療前中後三階段保障2022年即將邁入尾聲,回顧這年走過疫情的渾沌,讓我們更珍惜生活每個當下,也更加重視自身與親友的健康... |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人壽:「追夢募集活動」正式開跑 即日起至3∕30 邀請大家踴躍參與三商美邦人壽2018年形象微影片「與你同行」於3/5在該公司官方FB及YOUTUBE官方頻道上正式曝... | 財經時勢 長照居家服務人數 女性占60%台灣逾65歲的高齡人口及有照顧需求的人口約300萬人,而截至去(2015)年申請長照顧10年計畫的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