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隨著癌症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提高不少,病人的挑戰已不再是能不能活下來,而是如何活著。如何幫助病人保有較理想的生活品質與身體功能,也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課題。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跨越難纏的治療議題,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腫瘤復健團隊分享她們如何從生活面向切入職能、物理、音樂、藝術等復健領域,讓癌症患者不再用「病人」定義自己,而是以平常「人」思考未來,跳脫存活率的數字掙扎,朝向「好好活下去」的積極思維,即使行走在幽暗山谷也有一絲陽光穿入,照見令人心喜的蹊徑。
物理和職能治療
及早恢復生理功能
主導腫瘤復健團隊的副院長曾頌惠醫師說,癌症治療的方式依癌別和期程而異,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也不同,但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或使認知能力變差,加上擔心復發和經濟支撐的心理壓力等,因此需要整合擬定完整的復健計畫,腫瘤復健團隊就是透過個別化的治療,協助癌患恢復身體功能和活動力,盡快回歸正常生活,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職能、物理、語言、音樂、藝術等治療師。
在北醫服務長達十年的職能治療師陳詩珊說,癌症手術後病人的活動功能可能受影響,她說有一位三十出頭、罹患雙側乳癌的空服員在切除雙乳後,連洗澡穿衣都需要他人協助,但她不只希望恢復生活功能、可操持家事,還計畫重返工作崗位。治療師即依據煮飯買菜等操持家事的困難點,勤加訓練關節角度的伸展;為了讓她重新就業也增加體力耐力訓練,並搭配輔具達到省力的效果。至於伴隨的疼痛,則導入正念療法,以免過度緊張而加劇疼痛感。後來這位患者如願重返空姐工作崗位。
物理治療師黃思嘉說,癌症治療所產生的疼痛、疲勞和肌少症等,都可以透過電療、運動和按摩等物理治療加以改善和預防,包括肌肉僵硬和受限的關節角度。運動很重要,尤其「運動可以提高癌症存活率」,但對病人則必須技巧性地從休閒活動開始引導,才能提高動機。如果能夠針對癌患最關切的問題予以引導和訓練,自然會慢慢進步而更具信心,並在無形中養成長期的運動習慣。例如,有的患者本來很喜歡泡溫泉,病後卻完全放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習慣的泡湯地點山路難走但雙腳無力,這時可以安排有氧運動或踩腳踏車漸進鍛鍊;若病人有泡湯時失禁的疑慮,就要讓病人知道溫泉水壓安全無虞,同時教導不同部位的肌肉訓練。
無論物理和職能復健,治療師都會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只要患者願意循序漸進地配合,都可能回歸日常生活。
非語言的音樂治療
從心理找到生活連結
然不可諱言,常見的疼痛和無力都是復健的一大阻礙,此時即需介入心理治療,包括音樂和藝術。
音樂治療師林宜穎說起話來就像音樂般悅耳,她說音樂治療是「目的性」的使用音樂媒材,亦即取決於個別需求,或生理、或心理、或全面性促進身心健康。
如果罹癌的小朋友復健的意願低落時,林宜穎會拿把吉他彈,或給一個鼓來敲,藉此激發小英雄小鬥士的心理意識,從而影響生理狀態,產生對抗病魔的動機。
「患者不需要任何音樂的專業訓練,就像廣告音樂和戲劇片頭曲等無所不在,音樂其實像水一樣地瀰漫在生活之中。」而藉由音樂的「節奏」元素,即可搭配動作調整速度或步態,或跨大步、或快或慢地繞行空間。
「至於成人,可藉由熟悉的音樂媒材和生活產生連結。」她提醒,由於住院治療和原本的生活產生斷裂,讓人常用「病人」定義自己,但就長遠來看,其實應該以「人」的角度思考未來的生活。
她說在疫情期間有一位住院長達十一個月的腦癌患者,原本是充滿自由奔放創造力的設計師,治療後卻連想發出一個音都極為困難,從外表到心理都發生劇烈的變化。
林宜穎為找出患者的生活經歷,請她點歌,一首李宗盛的〈山丘〉,聽到「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時,就一直狂掉眼淚。「這是很大的情緒宣洩……」打開這道心防之後,才順利開始進行發聲控制練習。
林宜穎表示,儘管患者說話的能力隨著治療期程起起伏伏,但終究找到可以表達的方式,「這就是音樂治療的獨特之處,透過非語言的方式,使情緒、心理和表達產生連結。」
後來患者進入詞曲創作,梳理住院和治療的歷程,還譜寫了一首歌送給醫療復健團隊表達感謝。
藝術治療表達真實情感
無需繪畫背景
這一首樂曲動人的故事,也賦予了藝術的畫面。藝術治療師吳庭瑋補充,「由於患者無法用手部肌肉創作,我就充當她的手,把〈山丘〉的歌詞意境畫出許多版本,慢慢拼湊她心中的想像……。」
造型前衛的吳庭瑋表示,就算患者沒有設計的專業背景,也能進行藝術治療,「學過畫畫的人反而較易用技巧遮掩內心的想法,壓抑地隱藏自我。」
完成的畫作還可以裝飾病房空間,降低癌症節節進逼的威脅感。對於癌症兒童,透過彩繪娃娃的主題創作,可預告接續面對的療程,舒緩害怕的情緒。有的在學青少年因癌症遭受霸凌,透過藝術治療也可建立信心,重返校園。
曾頌惠強調,腫瘤復健團隊會先評估癌患的生理需求,一起討論介入治療的目標,安排相關的治療。且治療師未必各自進行,例如音樂治療帶動的肢體節奏,就需物理治療師的合作。
「若復健的動機不高,也可以透過藝術和音樂先把橋架好,這對癌症兒童特別有效,用遊戲帶動,一玩開也就忘了病痛,較易進入復健狀態,也能夠開心接受後續治療。」她提醒,經腫瘤治療團隊評估認為必要的復健多屬健保給付範圍,但藝術和音樂治療則健保尚不給付,仍須自費。
通常在情緒表達上,男性較顯拘謹,女性則習於分享,以藝術和音樂治療為例,復健效果是否因男女之別而有差異?林宜穎表示,復健治療計畫確實要先了解個別的差異,不只性別,還有背景與偏好;她說,「中年以上的男性癌患,以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切入,較易建立關係;把每個人視為獨特的個體對待,即可順利進入復健治療計畫。」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全球保險投資新趨勢 基礎建設投資不論一般投資人或法人,都需仔細蒐集市場相關訊息進行投資標的選擇;摩根投信提醒,大型投資機構(如保險公... | 財經時勢 前7月壽險不動產投資縮水
在金管會限制下,壽險業前7月投入不動產的金額縮水。根據保發中心統計,今(2013)年前7月壽險... | 財產保險 火險費率不足 5產險遭罰
商業火險削價競爭情形屢見不鮮,為了導正市場風氣,產險公會祭出自律規範,在今(103)年1月中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