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油價不斷往上攀升、通膨壓力增加,再加上全球股市表現欠佳,不但已影響到一般民眾的生活,民眾的各項投資包括股票、基金、連動債幾乎無一倖免,股市接連暴跌,虧損持續擴大。
由於全球股市震盪劇烈,投資人信心疲弱不振,對未來展望也趨於保守,連帶使得以連結基金、債券為主的投資型保單買氣降溫!過去整體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單月業績動輒在4、500億元以上的投資型保單,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今(97)6月份已萎縮到222億多元,業績幾乎腰斬。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為了挽回保戶對投資型保單的信心,目前市面上已出現多張「掛保證」的投資型保單,一改過去投資型保單完全由保戶自負盈虧的商品特性。究竟甚麼是「保證型」的投資商品?保證的內容為何?適合哪一類型民眾購買?投保這類商品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每週日晚上9點到10點在非凡商業台播出,由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企劃、製播的「理財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日前邀請宏利人壽副總經理鄭祥琨、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所長郝充仁,探討目前市面上的保證型投資商品的特色與未來發展商機。
保證型商品「保證」什麼?
到底甚麼是「保證型」投資商品?宏利人壽副總經理鄭祥琨解釋,所謂的「保證型」商品,依各家商品設計內容而有不同的「保證項目」,主要有「保證最低身故給付」、「保證最低累積金額」與「保證最低提領金額」三種。
一般而言,投資型商品大概區分為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與變額年金3大類,前2種屬於壽險,有死亡給付,而變額年金沒有死亡給付,但提供最低提領保證,目前市面上的保證型商品大多屬年金商品。
鄭祥琨指出,事實上,保證型商品在國外已有10幾年的發展歷史,由於台灣法令的限制,這類商品上市採核准制,加上保證型商品上市前的後援平台技術較高,台灣直到去(96)年才開始出現第1張保證型保險商品。郝充仁則說,由於這類保單提供保證給付的機制,連帶使得保險業者在保單設計、財務運用的技術難度更高,對業者而言,將是一大挑戰,但「有壓力才會有進步」。
保證給付是投資型商品發展趨勢
郝充仁接著表示,過去因利率低與股市好,才使得投資型保單熱賣,但投資環境不可能一成不變,報酬率也不可能永遠處在高點,這次全球股災風暴,正好可以給保險公司與業務員一個省思機會,認真思考過去投資型保單熱賣是否真的是因商品符合客戶的需求?股災風暴來臨時,又該如何面對客戶?
不過,他也認為,「市場空頭開始時,正是金融市場轉趨更成熟的時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對於保證型商品的問市,郝充仁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並認為是「市場成熟的表現」,可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郝充仁指出,一般來說,由於外商公司對國外商品有比較多的了解,因此,在國內金融市場的更新過程中,往往都是由外商公司來帶領腳步,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可以讓國內的保險公司再成長,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消費者就可以獲得更好的保障。
郝充仁表示,傳統商品保費高,這幾年來較不受消費者歡迎,但保戶購買投資型商品又得自負盈虧,一遇空頭市場,投資報酬表現不好,也會降低投入的意願,因此,保證型商品的問市可說是「保險公司與保戶妥協下的產物」。他認為,資本市場變動大,而這類提供保證給付的商品,讓保戶付出一定比例的避險成本,又可以同時享有投資的樂趣,將是未來投資型商品的發展趨勢。
有關保證型商品的未來發展,鄭祥琨與郝充仁一致認為,在通膨因素下,保證型商品是未來趨勢,十分看好。
郝充仁說,投資型商品要再回到過去的榮景已不容易,如果銷售狀況不佳,就會使保證型商品發展速度加快,因此,國內保險公司必須趕快吸收人才、商品設計知識等,才不會在市場上「退流行」。
保險公司避險之道
消費者購買保證型商品,可由保險公司提供保證給付,但保險公司的風險要由誰來承擔?保險公司又要如何維持穩健經營?
鄭祥琨表示,保險公司尋求避險的方式,有的會與再保公司合作,將風險轉嫁給再保公司承擔,有的公司會視保證的部位,利用其他的金融工具避險,也有些資產規模較大的公司不採取任何避險措施,也因此,並非每家公司都有能力去承作保證型商品。一般來說,外商公司因有國外母集團的資源,比較有能力承作,相對成本也會比較低。
有關保證型商品的費用與一般投資型商品有無不同?鄭祥琨表示,保證型商品的費用也分為前收型或後收型,如果是前收型,基本上就是前面收取費用,後面就不會收解約費用,也有些公司先不收費用,客戶繳交的保費百分之百用於投資,但如果保戶解約,就會收取一些費用。
郝充仁則指出,一般來說,消費者購買保證型商品通常要多付出一些成本,因為保險公司要將這筆費用用來購買避險商品,不過,他也認為,消費者購買保證型商品來避險,保險公司多收一點費用作為避險用途,只要費用在合理範圍內,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費用太高就不合理。至於合理的比例為何?郝充仁表示,「比例因人而異,也與個人的風險忍受度有關」。
郝充仁表示,常言道「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而保證型商品就是界於二者之間,屬「中風險中報酬」的商品,保戶購買保證型商品,投資的自由度雖不及一般的投資型商品,但又多了一點保證,因此,保戶要自己取捨,是否願意喪失一點點的自由,換取一些保證。郝充仁強調,尤其是年長者要進行退休規劃,「安全是很重要的」,而一個保證最低提領金額的商品,就很適合作為退休規劃之用。
誰最適合購買保證型商品?
至於哪一類型消費者比較適合購買保證型商品?鄭祥琨表示,一般投資型商品採分離帳戶,即便保險公司發生倒閉,客戶的投資帳戶並不會受到影響,但若購買的是保證型商品,因為是由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一旦保險公司倒閉,消費者就不可能從保險公司獲取當初約定的保證給付,因此,購買保證型商品,尤須慎選保險公司,留意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
鄭祥琨建議,消費者不妨從信評機構對該家保險公司的評等進行了解,或是隨時留意保險局公布的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等相關資訊。
而郝充仁則寄望媒體發揮監督力量,郝充仁表示,除了保險公司自身不斷強化控管能力外,媒體也應發揮監督的力量,留意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是否符合社會大眾期待。
了解投資屬性,做好資產配置
無論消費者買的投資型保單是一般型還是保證型,郝充仁強調,購買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再尋求適合商品,而不是等到市場空頭來臨時,再來了解。他也提醒,除了定期檢視投資狀況外,投資型商品本身就是資產的一種,同樣要做資產配置,「這樣大浪來時,才不會造成損失」。
鄭祥琨則建議,投資型保單兼具保險與投資特性,保戶應定期檢視投資狀況,例如每半年或市場出現重大改變時。鄭祥琨說,目前大多數的保戶都是採定期定額投入的方式,一般來說,定期定額會有損失攤平的作用,因此,只要配置得宜,保戶不用過於耽心。
對於許多保戶一遇市場波動即採取贖回動作,賠本出場,鄭祥琨認為,贖回並不是很好的方式。他表示,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基金種類很多,一旦贖回,日後再回到市場會增加手續費的支出,因此,保戶應該善用投資型商品提供的基金轉換的權利,將投資標的轉到諸如債券或貨幣市場基金等風險較小的標的。
學者籲政府提供優惠稅負,活絡年金市場
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業者陸續推出這類主要著重在退休規劃的商業年金,郝充仁建議,傳統保險商品有免稅優惠,新制勞退自提金也有6%的免稅額,但商業年金至今還沒有任何優惠稅負,政府或許可以仿效國外對商業年金遞延課稅的作法,例如保戶在累積期間可以享有免稅優惠,如此將可促進商業年金的發展,也能提升國人利用年金險規劃退休金的意識。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如何為自己埋下財富種子?
中國人講究食補要配合節氣採用當令食材,才能讓食材創造最佳療效進而達到養生功效,而在講究美食的法... | 退休規劃 全台獨居老人共48,171人 佔老年人口2.2%
截至93年底,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共計48,171人,佔老年人口的2.2%,與92年底的統計相差... |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與老盟合作「爺奶說故事帶領人」培訓課程結業為持續推廣兒童風險教育,並為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提供高齡者可發揮的舞台,富邦產險與中華民國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