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自律與規範
| 2011.04.01 (月刊)

趨吉避凶是動物的天性,許多生物對大自然都有超強感應能力。據說,在九二一大地震前,甲魚就開始停止產卵,以免白白失去一次繁衍後代的機會;而螞蟻在大水來臨之前,也會離開巢穴,大舉遷移。

許多科學家會借由觀察動物行為的重大改變來預測天災,人類卻因為進化失去了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而無法在災難來臨前洞燭機先。

但人類懂得運用科學的方法預測大自然轉變,或將事後的損害減至最低。各種事前的氣象預測或事後的保險理賠就是方法之一。

保險是集結眾人的力量來救助遭受事故傷害的人。近年天災頻傳,光是二○一○年,全球天災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二二○○億美元,保險損失就達到三六○億美元。而此次日本東北發生的九級強震,初估的經濟損失將超過一二○○億美元,保險損失更以百億美元計。

世界銀行在二○○五年依據各國人口密度,與人民暴露在旱災、水災、颱風(颶風)、地震、火山爆發、地滑等各種不同型態的天然災害的風險可能,提出災害高風險區評估報告顯示,世界上有一半人口,約三十四億人口暴露在這些天災的威脅中,而台灣的全球災害排名第一,是全世界最容易受災的地區,保險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台灣天災險的自留比例逐年提高,原因不是因為承保能力變好,而是市場惡性殺價競爭、費率太低,使國際再保業者不願承接。

國內產險市場在費率自由化後,長期不健康發展,已殺到連業者都承受不起的地步,有賴金管會出面協調天災險費率制度,重開規章費率的「倒車」。

雖然市場價格本應由供需決定,但不少業者心存僥倖,想與或然率一較高下,拼一個「天災事故發生頻率低」的僥倖,而刻意忽略損失幅度太高是否能承受得起的問題。

保險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但如果保險業缺乏風險承擔的能力,民眾及企業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失去保障。

當天災常態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業者究竟應該以自律來建構健全的防護體系或由政府強制規範以符合社會需求,確實是業者與主管機關都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現代保險雜誌創刊30年,是全國唯一保險專業全媒體,專業、公正、即時、正向的全方位保險媒體第一品牌!8月號特輯.搶先看~
九合一選舉在即,選戰愈發激烈,為讓民眾了解地方保險政策,本次特輯特別報導全國六都、二十二縣市、三六八...
調查&排名
2016年10大保險品牌 中國平安奪冠
根據市調公司Millward Brown「全球100大企業品牌價值」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平安保險...
市場訊息
國泰金控:穆迪調升金控及國泰人壽展望至「穩定」 國泰世華銀行評等至A1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宣布調升國泰金(2882)及旗下子公司國泰人壽展望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