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 也可能是「隔間症候群」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0.06.05 (新聞)

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為自己是媽媽手,在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前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有許多的疾病會造成手腕疼痛,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而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有時自己不易區分兩者差別,以下針對隔間症候群進行說明。

丁睿宇說,隔間症候群首先於1841年被一位法國外科醫師所報導,但直到1978年才被正式取名為隔間症候群,其他名稱包括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此疾病被認為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的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另外媽媽手就是上述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

隔間症候群常常發生在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另外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性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發生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

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為一個臨床診斷,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後時,會引起平常時的疼痛與爆裂音發生,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能夠在超音波下看到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來進行明確診斷。

隔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

倘若有手腕疼痛的症狀,如果接受過保守性的治療仍然疼痛,可以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本文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3C拇指族 小心得媽媽手

吃藥、打針、手術 治療媽媽手三步驟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健保署:將依憲法判決意旨 就完善健保資料法制 朝兼顧平衡個人資訊自主權及公共利益之方向努力
有關健保資料之法制爭議,憲法法庭本日作出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雖宣告個資法第6條第1項但書第4...
市場訊息
國泰產險:官網全新升級改版 專業優質服務一站到位
據金管會統計,2019 年網路投保較前年增加 11.2 億元,年成長 39.13%,顯示消費...
市場訊息
富邦證券: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帶動產業新趨勢 相關ETF將成投資新標的
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之下,勞動成本勢必提高,以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取代人工,成為全球產業發展必然趨勢,也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