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
【本文重點】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儲蓄觀念佳,存錢的主要動力是「認為存錢是個好習慣」,但相對之下中小學生只有5%會和家人討論保險,整體來說,父母的理財教育主要在消費、儲蓄,而投資、信用問題以及保險的關注比例低。 |
根據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8台灣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針對五年級、六年級以及九年級學生訪問的結果發現,中學生、小學生分別有89%和93%比例有在存錢,進一步詢問存錢主因,小學生有4成5表示「存錢是個好習慣」,中學生則是3成9,其次才是「為了買想要的東西」,顯示儲蓄觀念從小培養,已經習慣成自然。
青少年、兒童的理財觀受家人影響大,台灣父母相當務實,69%的中學生表示父母會與他們討論未來想從事的行業,小學生也有49%;其次是如何聰明消費、存錢等等。不過,父母們幾乎不怎麼和孩子討論信用問題如怎麼借錢還錢、投資以及保險,甚至只有5%左右的父母會告訴子女什麼是保險,似乎對父母來說,這些問題對孩子來說都太早。
不過,保險教育到底要不要從小開始教?《現代保險》雜誌曾企劃保險教育專題訪問金融保險領域產官學代表,大多數代表都認為保險教育應該愈早開始愈好,立委鍾佳濱以及產險公會理事長陳燦煌都強調,從「風險管理」角度切入,排除商業性就比較容易被家長接受。金管會副主委黃天牧則認為,孩子對保險契約沒有太大決定權,在國中小甚至高中就認識太詳細的保險內容比較困難,應該引導學生認識風險本身,建立多元、健康的價值觀。
至於「引導」的角色誰最適合?調查也顯示「媽媽」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理財老師,6成小學生遇到金錢相關的問題第一個找媽媽、5成3表示媽媽花最多時間教育金錢觀;中學生則分別為5成1和5成8,母親影響最深遠。特別的是,26%中學生遇到金錢問題會找朋友或同學討論,高於找爸爸的19%。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則是,中學生學理財知識的主要管道為「上網或利用手機App」,勾選率47%,小學生則是「閱讀課外書籍雜誌期刊」為34%,而且有近3成的中小學生沒有理財知識的自學管道。除了家庭、教科書以外,要傳遞知識協助孩子,網路和手機想必是很好的方向。
延伸閱讀
|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業界首張個人實支實付型「愛藥即時」癌症標靶保險 保額達300萬元、確診日起兩年皆有保障標靶藥物成為近年癌症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天價費用卻是許多癌症病人的最大難題,為提供客戶完整的保障,... |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連續五年榮獲「保險龍鳳獎」殊榮 長期受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肯定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依據2016年《全國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就業意願大調查》之結果,於3月29日舉辦... | 健康醫療百科 秋冬皮膚乾 別用熱水洗臉
天氣轉涼,臉部肌膚容易乾燥、脫屑,醫師建議,除了透過保養品加強臉部保濕之外,洗熱水澡時最好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