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97年全球金融海嘯對持有數兆資金、長年縱橫國內外股市、房地產、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壽險業殺傷力之快、之大,遠非過去太平盛世時所有投資專家所能預期。當金融惡耗不斷傳來,到去年年中已擁有7.6兆元可運用資金,且其中2.35兆元在國外投資的台灣壽險業,顯然很難立即調整,財務惡化的傳聞因而困擾業務員與保戶。但是年底成績一攤開,高達兩位數字的新契約成長率,卻教不少以為壽險將會嚴重衰退的專家看傻了眼。
壽險公司成為民眾資金避風港
到底怎麼回事?
國內房地產、壽險業雙棲名人趙藤雄常說「肚子飽沒半步,肚子餓全步數」(台語),這句話用來觀察壽險業從95年負成長,到96年、97年新契約保費收入分別逆勢成長41%與14%,的確頗值得玩味。
利率一再調降,為免利差損不斷擴大,一波波的高宣告利率保單停售,在不景氣中為壽險公司與業務員創造一次次的銷售高潮。因股市慘跌重創或被地雷連動債驚嚇,而愁著不知該把錢擺在哪裡的民眾,紛紛將資金投入壽險商品,而為了維持業務動能與現金流入,部分壽險公司更是推出不少「吸金」型商品。去年初年度保費收入有超過6成2來自躉繳,就是最好的例子。
97年的壽險市場就在這種交雜著保險業在危機中力求穩住業務、民眾對投資惶恐不安,尋找資金避風港的氛圍下,寫下了8,553億元收入的新契約佳績,成長率高達13.8%。過去紅了很多年的投資型保險在這波金融海嘯中首當其衝,新契約保費衰退3成6,占率從96年的63%銳減到35%,傳統型則成長94%。
過去推不動的年金保險卻在97年獨撐大局,初年度保費從1,652億元暴增到3,202億,成長率高達93.8%,其中尤以利率變動型年金最獲保戶青睞,占率高達6成。由此可以看出去年不論買保險或賣保險,大概都無法跳脫為資金找報酬率較高的去處的思維。
而壽險公司的第一大險種人壽保險則衰退近1成,萬能壽險成長快速,幾乎與傳統型、投資型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沒有資金避風港效果的傷害險與健康險表現就差很多,其中被產險公司苦苦追逼的傷害險衰退1成,保費收入約101億元,首度落後於產險公司的105億元。少數公司因為停售而創造銷售高潮的健康險,也僅成長約9%。
搶業務爭排名 躉繳為王
正因為壽險商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資金稍高報酬為主,因此銀行定存、保單滿期金、從股市或基金退出的資金等,遂成為不少壽險公司搶攻的主要戰場,因而也形成「躉繳為王」的現象。
30家壽險公司當中,90%以上新契約保費來自躉繳的,就有7家,包括法國巴黎、幸福、遠雄、台銀、安聯、匯豐與第一英傑華。躉繳市場新手若運作得宜,便可以很快拉高當年度新契約成長率,例如遠雄、幸福、台銀的新契約成長率分別為200%、170%與88%,而過去專攻這個市場者若是後繼無力,當然也很快要面臨衰退的命運,例如過去幾乎專賣投資型保險的安聯,在投資市場哀鴻遍野的情況下,業務衰退5成以上。
壽險市場新生第一英傑華第1年開跑就以116億元搶進第15名,9成收入來自躉繳是主要關鍵。
有的老牌公司也靠躉繳撐大局,例如國泰以超過2千億元維持龍頭地位,但其中躉繳就占了近1,700億元,占率超過8成,而去年因投資失利的新光小幅衰退9%,初年度保費來自躉繳的,也占了8成以上。
至於不靠躉繳業務,卻仍能保持高成長的,包括沒有躉繳商品的中華郵政和大都會國際,以及不主攻躉繳的富邦與ING安泰。富邦稱得上是主攻躉繳業務的先驅,如今改弦易轍,僅2成3的業務來自躉繳,卻以5成7的成長率晉級第二。ING安泰則僅12%業務來自躉繳,去年的成長率也達17%。
而受母公司AIG傳出財務危機波及的南山,從負面消息一傳出,保費收入就快速滑落,去年1月有60幾億的收入,9月跌到12.7億,11月甚至只剩8.2億元,一直到12月已略有拉回,全年業績大幅衰退4成,躉繳業務僅占3成。
97年前3季壽險業虧損逾600億
可運用資金超過7兆元的台灣壽險業,想當然爾一定是金融海嘯的直接受災戶,尤其是2.35兆的海外投資更是直接曝露在國際風暴當中。利率不斷調降加重的利差損,以及投資虧損都壓得壽險公司喘不氣來。
其他行業衝業務、增加現金流入會直接挹注當年度的盈餘,但是壽險公司的新契約快速成長、保費收入增加,往往讓壽險公司的損益表看起來更不好看。保單初年度費用占保費收入極大比重、必須提存的準備金等,都可能讓壽險公司的帳面出現「做越多,虧越多」的怪現象,這又讓已經被投資虧損拖累的財報更加難看。
因此即使去年壽險業的新契約成長亮眼,但是截稿前各公司公開資訊揭露的前3季損益表,卻只有富邦、中國、台銀、中華郵政、ING安泰、三商美邦等6家有盈餘,其他包括國泰、新光、南山、國華等老公司在內都出現虧損。24家公司虧損合計604億元。
去年第4季的整體環境並未明顯改善,加計第4季損益之後,一般預料去年全年的虧損將較前3季擴大。
續年度保費衰退5.3% 總保費僅成長2.3%
壽險繳費期間短則5、6年,長則20、30年,續期保費應該源源流入到保單責任終了,或在保險公司保存到滿期為止,因此理論上歷史悠久又穩定經營的公司,續期保費應該遠大於新契約保費收入。
然而因為躉繳成為去年的主流業務,因此去年壽險市場新契約保費收入約8,553億元,成長13.8%,續年度保費卻僅1兆635億元,衰退5.3%,且續年度保費僅為新契約的1.24倍。換句話說,去年總保費收入約1.9兆當中,來自續年度的僅占55%,其餘45%都是當年度的新業務。
躉繳雖然是保費大筆快速進帳最直接的方法,但下一個年度若無法繼續開拓躉繳的新客源,則只不過是把衰退出現的時間延後罷了!此外,有些公司的躉繳業務來自舊保戶的滿期金,把滿期金轉成購買年金的躉繳保費,固然把客戶的錢留住,但客戶量實則並未增加。
如果以總保費和續期保費來看,國泰、南山、新光都是國內保費收入規模最大的三家公司。其中國泰與新光的續期保費占總保費大約在5成多,有很多客戶陸續滿期是老字號大公司的現成優勢,南山的續期保費則高達8成4。去年總保費排名第4、新契約排名第2的富邦,今年正式合併ING安泰之後,總保費收入可能追過南山、新光,過去為數可觀的躉繳件,自然不會有續年度保費,因此富邦的總保費當中,有超過8成的業務都來自去年賣的保單。
近年來才加足馬力猛衝業務或過去躉繳業務較多的公司,也會出現續期保費占率較低的現象,例如中國、遠雄、台銀、安聯、法國巴黎、幸福、中泰等,都有6成以上的業務是來自去年賣出去的保單,而來自過去的舊客戶續繳的,最低的僅占5%,幾乎等於去年必須歸零重來。
中華郵政、ING安泰、保德信等則都屬於和南山一樣的穩健繳費型。
新契約的高成長率被衰退的續期保費抵銷的結果,使得去年壽險業總保費只成長2.3%。保費數字、排名或現金流入都是業者很難割捨的,去年躉繳成為主流、新契約高成長、續年度保費收入衰退、虧損創新高等這些數據之間的弔詭關係,或許可以讓壽險業者重新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短線投資信心不振 原物料俗俗賣 需求面增溫受市場情緒影響,近期全球商品市場價格出現明顯回落,摩根投信指出,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是否延... | 財經時勢 長榮航空突襲式罷工難預防 但風險可控管
【本文重點】長榮航空空服員突襲式罷工,眾多旅客行程意外受到影響,儘... | 市場訊息 理想大地:歡慶連續獲獎 住宿補助最高現省七千元 國人住宿遊園計畫即將開跑國際光之年的2015年即將進入尾聲,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將邁進全球國際化服務,於全國職場達人盃技能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