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每天進帳3.2億元的產險市場
文/沈玉芬 | 2005.02.01 (月刊)

台灣產險業的保費收入在91年突破1千億,92年成長7.96%,保費收入接近1千1百億。93年產險保費收入增加約60億元,逼近1,155億元,平均每天進帳約3.16億元。

產險保費收入約為壽險業93年度新契約保費收入4,462億元的四分之一強,成長率5.42%也較壽險業的29.6%遜色不少。

第1大險種任意車險成長逾1成 第2大險種火險衰退近1成

93年汽車險仍是產險業務的最大宗,其中又以任意險(含車體險與任意責任險)的372億為首,佔產險保費收入的32.23%,當年度任意險表現優異,保費收入成長10.71%。強制車險保費收入177.9億,佔15.4%,成長6.38%。

第2大險種仍為火險,保費收入約157億,較前一年度的186.8億衰退9.85%,市場佔率亦由17%降到13.61%。除了產險公會在做業務統計歸類時將92年歸在火險的政策性地震險改列於天災險項下外,93年紛紛擾擾的殺價競爭更是造成火險保費收入減少29.6億的主因。

這2大險種加總佔產險市場的61.24%,較前一年度的63%略有縮減。

其他險種的佔率則都未達1成,與前一年度相較,排序也產生不少變化。其中除水險因進口成長,且鋼鐵、石油價格上漲,保額保費都增加,業務成長11.35%,而以7.28%的佔率仍排名第4大險種外,原排名第5的工程險已讓座給產險業超級新星傷害險。

傷害險搶灘成功驟增4成6 沒空難航空險衰退1成6 

93年產險公司傷害險的保費收入從92年的近50億驟增至71.8億,成長率高達45.6%,真叫經營傷害險已經有40幾年歷史的壽險業看傻了眼。92年壽險業的傷害險保費收入還有151億元,但是93年衰退了19.2%,只剩下122億元,減少了近30億。雖然有壽險業者認為因為產險公司採取價格競爭,讓許多原來向壽險公司購買傷害險的民眾轉而向產險公司投保,但若仔細研讀各家產險公司的傷害險,不難發現其中確實不乏頗有競爭力者,包括富邦、蘇黎世、友聯與國泰世紀的保費收入都超過10億元。

93年衰退幅度最大的是航空險。由於沒有重大空難,費率普遍調降,使得航空險保費收入從92年的38億減為32億,衰退16.4%,其中光是華航的續保保費就比去年減少大約10億,總保費不到20億。

車險保費收入佔產險市場4成8 新安8成2業務來自車險

車險一直是產險公司最重要的業務,全盛時期曾創下每100元的保費收入就有60元以上是來自於汽車險的記錄。但83年之後車險佔率降到6成以下,91年再降到低於5成,92年的45.95%更是過去十餘年所僅見。

93年隨著各廠牌車商推出的各款新車銷售狀況轉趨熱絡、產險公司的的車險商品多樣化、強制車險宣導積極,車險保費收入突破550億,平均每天為產險業進帳1.5億元創歷史新高,佔率也回升到47.63%。

汽車險中又以車體險為最大宗,佔38.91%,保費收入合計214.04億,較前一年度成長13.55%,任意責任險佔28.75%,保費收入為158.12億,成長率為7.07%。

強制責任險則佔32.34%,保費收入177.9億,其中汽車部份的保費收入有118.58億,佔強制險業務的66.7%,較前一年度成長3.83%,機車的保費則為59.32億,佔33.3%,較前一年度成長11.88%。

如果就個別公司來看,則可以發現各公司的車險業務策略與成效的差距很大,例如安達北美洲、聯邦、亞洲、佳迪福等外商都政策性地不碰人力密集的車險業務。而某些本土公司則以車險為主要業務來源,例如新安產險的業務82.04%來自車險,國華的車險也佔了73.78%,第一、泰安、新光、華南、統一安聯與明台的車險業務也都佔全公司保費收入的一半以上。

龍頭富邦 業務佔市場2成 明台首度進入百億俱樂部

以個別公司的業務排名來看,富邦的產險龍頭地位幾已無人可以動搖,93年保費收入達233.9億,較前一年度增加11.3億,市場佔率約20%,成長率則約5%。雖然富邦人壽在壽險市場已以436.2億擠入新契約保費收入前3大,做為富邦金的主體,受限於產險商品的特性,富邦產險能有233.9億的業務量已屬不易。

產險市場地位穩固的老二明台,保費收入首度突破100億,晉級百億元俱樂部。93年明台的保費收入合計102.2億,成長率約4%,幅度略低於市場水平,但仍領先排名第3的新光產物17億元以上。

新光與友聯都在93年晉級80億元俱樂部,兩者的保費收入也在伯仲之間,但友聯的成長率高於新光2個百分點,而友聯有一半的業務來自非車險,新光則約4成3。新光今年由新人詹俊裕領軍,而友聯王事展父子檔默契與戰鬥隊型都已逐漸成形,加上在傷害險展現旺盛企圖心,93年保費收入即已高達10.7億,未來第3名寶座的爭霸戰精彩可期。

國泰世紀成長近2成居本國公司之冠 中央掀起「炫」風

國泰世紀雖然仍舊排名第5,但成長率高達19%,為本國同業之冠,保費比去年增加12.4億,達79.3億,可惜以7千萬元些微之差未能擠身80億級,而與排名第6的中央同屬70億級。加入寶來集團之後的中央,企業形象明顯活潑許多,去年年底推出的寵物保險、名人保險等,雖然宣傳意味大於實質,但也為一向保守的中央甚至產險業帶來一股「炫」風。

排名第7的泰安是唯一的60億級產險公司,泰安也是少數在媒體的運作上較為活躍的產險公司。在中大型公司都努力在車險與非車險業務中間取得業務結構均衡之際,泰安近64億元的保費收入仍有36.7億來自車險業務,佔率約57.34%,僅低於新安、國華與第一。

50億元俱樂部最熱鬧 蘇黎世排名退步最多

產險市場的50億俱樂部可就熱鬧了,包括第8到第11名的中國、新安、第一與蘇黎世都在這個等級。

再度標到中油的中國在93年仍是產險業的話題公司。以2.365億元標到總保額高達3,040億元的國內最大火險保單的中國,去年的保費收入約55.8億,較前一年度成長13%,排名前進一名,排名第8。

第9名的新安93年也往前挺進一名,但只比第10名的第一領先約1百萬元,新安仍難擺脫類似車險專賣店的形象,51.8億元的保費收入若扣掉車險的42.5億,就縮水到只剩17.9%的規模約9.3億元。第一的車險佔全公司的業務量也高達58.65%。

93年排名退步最多的是蘇黎世,保費收入衰退11%,排名也從第8掉到第11。但是蘇黎世在傷害險著力甚深,保費收入高達10.7億,佔全公司保費收入51.4億的20.8%,汽車險則僅佔35.34%。蘇黎世執行長蔣德郎去年退休,由瑞士人雷懋達接手,並請回保險業前輩王傳通重出江湖擔任董事長,期待為蘇黎世尋回往日雄風。

台產排名13風華不再 統一安聯被千禧亞洲購併

第12名的華南與第13名的台產同屬40億級。併入華南金控的華南93年保費收入47.4億,其中51.69%來自車險。而台產在92年從40億元俱樂部除名後,93年以1%的成長率攀回40億級。不過相較於台產最輝煌的時代,如今排名13也應驗了企業經營不進則退的鐵律。

在本國公司掉車尾的統一安聯、國華與太平,情況仍然不樂觀。統一安聯排名14,保費收入32.9億,負成長5%。去年年底日本千禧控股公司以「千禧亞洲」名義,獨資承購統一安聯產險99.81%股權,由於4年前千禧控股公司已投資持有新安產險30%的股權,另70%為裕隆集團持股,雙方大股東已同意今年4月統一安聯產險與新安合併更名為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公司。這件繼友聯購併中國航聯之後的合併案將展現甚麼樣的新風貌,仍有待觀察。

國華、太平亟待安定 外商經營仍充滿挑戰

國華排名15,保費收入僅30.2億,衰退幅度達20%,居同業之冠,且其中24.5億來自車險,非車險業務僅約8億。排名17(本國公司排名16)的太平;今年年初才上任的董事長親民黨立委鄭三元,短短14天便因資格爭議下台。這已是去年底迄今太平第三度換董座。未來風雨飄搖的太平將何去何從,外界都很關心。

外商的環球排名16,保費收入27.7億,比太平的24億還高出3.7億。安達北美洲排名18,保費收入約11億,其他包括佳迪福、三井住友、聯邦、亞洲等保費收入都在5億以下,亞洲甚至只有2千萬的業務。外商在台灣經營不易,6家外商的保費收入合計僅49億元,其中有承做車險業務的則僅與南山人壽攜手合作的環球與三井住友兩家,保費收入僅10.6億。

93年7月金管會成立,原隸屬財政部的保險司升格為金管會保險局。在過去半年間產壽險公司都在適應監理機關組織與措施的調整,以及市場秩序的重整,預料94年對產險公司而言,不論商品、服務或價格的競爭,都將是另一個嶄新的年度。

(本文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各保險公司簽單保費統計表)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台灣人壽:TeamWalk健康企業大賞 揪企業健走愛地球 2.7萬人邁出100億步 等同繞臺灣6,800圈
最佳健康企業就是你!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台灣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人壽」)鼓勵企...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生命劇場十年 翻轉對「老」的想像
2018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人中就有一人為老年人口,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吳欣盈執行長有感於銀髮...
財產保險
住宅火災保險投保率最高的地方在這!專家:有兩種意義
【本文重點】住宅火險投保率最高,代表該區域的屋主「地震及火災的風險意識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