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金控減半? 談何容易!
文/彭金隆(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 | 2005.01.01 (月刊)

台灣這蕞爾小島擁有14家金控公司,到底是算多還是少?不論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是什麼,總統經濟改革小組會議於去(93)年10月通過,95年底國內金控家數必須減半,「金控合併」已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態勢。

是否合併  不該從金控家數推斷

根據美國聯邦準備局(Federal Reserve Board)網站資料顯示,美國現有將近700家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而且仍在持續增加中。以美國約10倍於台灣的人口比例來推算,我們應該可以容納70家金控公司,對照目前的14家似乎還嫌少了點,照理說不但不應合併,反而該持續開放設立才對,但是這樣的說法與事實顯然有很大的出入。

這些數字的背後隱藏的是,如果探究金控是否應該合併,只看家數或是僅追求數字的縮減,存在著相當大的盲點。

美國人口約是台灣的10倍,但其經濟實力,特別是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規模,絕對不只是我們的10倍而已。而主張國內金控公司家數太多需要整併的人,大多也認為以台灣的經濟規模,容納14家金控公司,很難發揮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可帶來的效益。

金控公司與金融機構有別 

初次接觸金控公司者,多半會把金控公司當作是金融機構的一種。但金控公司與金融機構有何差異?金控公司是否屬於金融機構的範疇?這兩個問題的釐清,對了解金融控股公司家數會不會過多,有極大的幫助。

依據金融控股公司法第四條,已經對金控公司、金融機構分別下了不同的定義;再者,從金控公司的結構來看,我國金融控股公司係採取純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型態,也就是說,金融控股公司依法不得經營任何實質的金融業務,與銀行、保險或證券公司這些實際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明顯不同,因此,我國金控公司不論在法條定義或是本質都不是金融機構。

金控提供平台 整合金融機構

過去削價或採不當手法的惡性競爭,所衍生的金融亂象,最常被歸因於國內金融機構家數過多,因此對於90年11月1 日開放,到現在不過短短3年多,就有14家金控公司設立,難免有人憂心忡忡的認為,未來必將重蹈當年過度開放新銀行或新保險公司的惡夢,因此不斷呼籲主管機關必須從嚴審核新金控設立、訂定金控退場機制等,務必儘速減少金控公司家數的聲浪不絕於耳。

實際上,如前所述,金融控股公司並非金融機構,即使成立14家金融控股公司,真正在國內營運的金融機構並未實質增加,反而是透過金控公司提供的整合平台而減少,例如國泰金控旗下的國泰銀與世華銀合併為國泰世華銀行,以及富邦金控旗下的台北銀與富邦銀合併為富邦台北銀行等。

金控公司的設立,不過是將原本市場上已存在的銀行、證券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加以『圈化』,以控股方式管理區塊內的金融機構,性質上與實質進行金融業務活動的金融機構有極大不同,如單純以金融機構過多會導致不當競爭的論點,類推並評論金融控股公司過多,顯然與事實有所出入。

台灣的金控  要以創意決勝負

亂象產生與市場上的家數多寡並無絕對必然的關係。倘若金融機構家數多,但能各自發揮經營創意,採用不同的競爭策略而且訴求不同的市場客層,不至於形成惡性競爭的情形。反觀國內金融機構之所以經常發生惡性競爭的情形,重點在於業者的創新能力不足或是法令限制,導致幾乎都採用相同的策略競逐相同市場。

但不可否認的,金控公司的設立家數雖不影響金融機構數目,但如果各家金控公司的經營策略仍然是大同小異,而且所持有的經營利基與經營條件都十分類似,仍將導致惡化目前「過度金融」(Over-Banking)的負面效果。

國內金控合併 困難度越來越高

兩家金融機構合併,涉及到兩家公司結構的劇烈改變,這必須靠組織內部上下一心才能順利完成,而且完成後可能會有一半的主管飯碗不保。從人類自利的觀點出發,這種違反人性的做法,除非採行強制措施或是提供額外的補償,實在難以達成,這也說明了為何過去政府即使強力促進金融機構合併仍效果不彰。

除此之外,台灣14家金控公司中,除部分官股成分較多的金控公司外,大部分金控公司家族色彩非常濃厚,金控合併代表一家公司的消滅,有誰會願意將過去幾十年父執輩創下的績業拱手讓人?因此家族事業的包袱也將是金控整併的障礙之一。

再者,金控公司合併也牽涉到彼此換股比率,通常合併的最佳時機往往是在於景氣不佳或是股價相對低迷的時候,而今年股市預期看漲,在這樣的態勢下,想必將增加合併議價的難度,為金控合併增添變數。

合併與否 應回歸市場機制

追求金融市場經營合理的規模,以提升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是大家一致的共識。但在一味追求「大」的同時,有些問題不得不加以重視:為什麼鼓吹金控合併最賣力的永遠是「做媒」的投資銀行,而不是金融機構本身?是否潛存著利益衝突的問題?其次,如果金融機構規模越大越好,那台灣最強的金融機構是否非臺灣銀行莫屬?日本的銀行規模為舉世所認定,但經營績效呢?「規模大」是目標還是手段?似乎已經混淆不清了。

或許回歸市場機制還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編輯推薦
公、勞、農、健保
五十一歲失業 二十年勞保年資如何確保?
中壢廖先生問 我是食品工廠的作業員,在工廠上班已經十七年多,今(二○二○)年因為疫情關係,工廠...
財產保險
【詳全文】消費者買哪些個人產險?
除了產險業始終都有賣的車險、火險,產險公司還提供壽險商品健康險和傷害險。 本次調查中,受訪車主...
調查&排名
壽險業每天收進30.7億 其中2.4億來自投資型保單
壽險公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92年台灣壽險業(含郵政壽險)總保費收入達1兆1,197億元,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