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今年元旦保險局長黃天牧在接受「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專訪時,談到保險業者往往必須在短期內達成某些營運目標,但有些政策短期有效,長期卻未必有益,因此「長期與短期」利益的權衡是保險監理的三大座標軸之一。
的確,以永續經營為投資前提的保險業,跟馬拉松選手一樣,非得一步一腳印不可。若以跑百米的速度經營,所有的後遺症可能在抵達目標後一一浮現,類似的狀況造成的問題保險公司在全世界的保險歷史上俯拾皆是。
常常看到市場「新人」進駐一家保險公司後,對外宣稱幾年內保費收入要排名第N大,對內誓師幾年內要賺幾個資本額,這類的話喊喊口號可以,若是當真,不是對保險業的經營本質認識不清,就是不擇手段,先完成短期目標再說。
八○年代台灣保險市場剛開放本國公司新設之後,所謂的新八家搶得第一波入場券。經過近二十年,除極少數以穩健的步伐、穩定的人事走出一片天之外,大多數公司的各項經營指標仍在後段班,有的不斷易主,有的財務狀況讓主管機關十分頭痛。但是這些公司的保費收入成績單未必不理想,在過去近二十年當中也並非沒有業績輝煌之日。
以為保險業是買賣業,當年度的收入減進貨成本、營業費用就是盈餘,可能是從其他行業轉進保險業當老闆或大股東的通病,在這樣的觀念下做出的績效目標對於堅守保險經營價值的CEO真是情何以堪。
把保險公司當投資公司經營,則是另外一種長短期利益考量失衡的市場現象。保險業的資金主要來自保戶而非股東,資金取得成本若高於投資收益,就可能讓保險公司無法擺脫利差損的夢魘。一家敢玩這種金錢遊戲的保險公司內部必有投資高手,如果這樣的高手靠短期投資績效為自己賺飽口袋之後,或財務危機浮現就走人,留下的當然是投資人與主管機關必須收拾的爛攤子。
把保險當銀行經營,短期內靠類定存吸收可觀的保費並不難。銀行與存戶之間,永遠只有本金加約定利息的關係,但是除了預定利率之外,在約定事故發生時必須給付數十倍或千百倍於保費的保險金,則是保險獨一無二的技術與價值。銀行與保險可以是通路關係,但不可能變成同一種行業。
為了實現短期利益所採取的手段通常激烈,甚至必須飲鴆止渴,取捨之間考驗的是投資人與經營者的智慧。
|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農委會:水稻收入保險正式開辦 籲請農民把握時間投保以維權益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並穩定農民收入,農委會自今年起正式開辦水稻收入保險,投保期間... | 財經時勢 承受風險增加 5壽險公司RBC低於250%因去(2019)年股債雙漲,壽險業淨值全面上升,金管會於今(4/1)日上路的新指標,淨值占資產比全都... | 醫療、健康保險 <電視節目預告>媽媽是天使 醫師與保險是天使之翼
媽媽不論在不在,永遠是孩子的天使。
每一個媽媽都想照顧孩子一輩子,但是很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