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今年元旦保險局長黃天牧在接受「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專訪時,談到保險業者往往必須在短期內達成某些營運目標,但有些政策短期有效,長期卻未必有益,因此「長期與短期」利益的權衡是保險監理的三大座標軸之一。
的確,以永續經營為投資前提的保險業,跟馬拉松選手一樣,非得一步一腳印不可。若以跑百米的速度經營,所有的後遺症可能在抵達目標後一一浮現,類似的狀況造成的問題保險公司在全世界的保險歷史上俯拾皆是。
常常看到市場「新人」進駐一家保險公司後,對外宣稱幾年內保費收入要排名第N大,對內誓師幾年內要賺幾個資本額,這類的話喊喊口號可以,若是當真,不是對保險業的經營本質認識不清,就是不擇手段,先完成短期目標再說。
八○年代台灣保險市場剛開放本國公司新設之後,所謂的新八家搶得第一波入場券。經過近二十年,除極少數以穩健的步伐、穩定的人事走出一片天之外,大多數公司的各項經營指標仍在後段班,有的不斷易主,有的財務狀況讓主管機關十分頭痛。但是這些公司的保費收入成績單未必不理想,在過去近二十年當中也並非沒有業績輝煌之日。
以為保險業是買賣業,當年度的收入減進貨成本、營業費用就是盈餘,可能是從其他行業轉進保險業當老闆或大股東的通病,在這樣的觀念下做出的績效目標對於堅守保險經營價值的CEO真是情何以堪。
把保險公司當投資公司經營,則是另外一種長短期利益考量失衡的市場現象。保險業的資金主要來自保戶而非股東,資金取得成本若高於投資收益,就可能讓保險公司無法擺脫利差損的夢魘。一家敢玩這種金錢遊戲的保險公司內部必有投資高手,如果這樣的高手靠短期投資績效為自己賺飽口袋之後,或財務危機浮現就走人,留下的當然是投資人與主管機關必須收拾的爛攤子。
把保險當銀行經營,短期內靠類定存吸收可觀的保費並不難。銀行與存戶之間,永遠只有本金加約定利息的關係,但是除了預定利率之外,在約定事故發生時必須給付數十倍或千百倍於保費的保險金,則是保險獨一無二的技術與價值。銀行與保險可以是通路關係,但不可能變成同一種行業。
為了實現短期利益所採取的手段通常激烈,甚至必須飲鴆止渴,取捨之間考驗的是投資人與經營者的智慧。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臺銀人壽:響應國際淨灘日 守護環境永續
臺銀人壽在9月第3個星期六(9月17日)國際淨灘日,由台南分公司全體同仁攜手長期關懷社福團體... | 財經時勢 監理新制嚴綁儲蓄險 銀行通路占比跌破五成據壽險公會統計,今(2020)年前4月初年度保費收入為3,118億元,其中來自壽險公司占40.13%... | 市場訊息 國泰投信:歐洲市場更值得投資 可聚焦歐元貶值概念股德國福斯汽車驚爆柴油車排廢造假醜聞使得歐美股大幅震盪,但已於近日止穩,國泰投信認為,短期歐美股雖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