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郭瑜玲扛得起保誠.中國兩家老公司嗎?
文/黎曉英 | 2009.07.01 (月刊)

在全球金融業紛受重創之後,為了籌資填補虧損黑洞,曾經意氣風發地揮軍到其他國家開疆闢地的保險集團,不得不賣「子」救「母」,只是有的交易還算有點尊嚴,有的卻叫不知內情的外人看傻眼。

「1元」買進 是台灣壽險業之光?

前者如荷商ING安泰賣給富邦;後者則如英商保誠的「業務員通路的保單及相關資產」以「1元」外加「保誠以每股15元認購中壽以私募發行的普通股1億4,550萬股,取得9.95%股份」賣給中國人壽。

今(98)年2月20日中國人壽以一貫的「勝利者」姿態宣布這樁交易時,許多曾陪著保誠走過坎坷長路的內勤高階主管和帶兵作戰的業務大將,卻驚愕心碎。

消息來得太突然,在完全沒有預警和任何風聲的情況下,很多業務員從客戶那兒回來才知道,自己的「戰壕」被賣掉了。大多數主管被告知的時間,還比媒體收到新聞稿的時間來得晚。

一位資深的大型壽險公司總經理聽到這個消息時,更驚訝不已的說,「1元?不可思議。就算是1元,雙方可以不要講出來嗎?這樣對壽險業的社會形象傷害太大了!」

買到的可能是金雞母 也可能是毒瘤

外商壽險公司想賣掉在海外的子公司,當然有非賣不可的理由。除了賣「子」救「母」之外,有時是因為子公司已經變成母公司無力承負之重。簡單講,有些子公司是金雞母,有些則是毒瘤。「知女莫若母」,外人卻只能從買賣條件推測買方買到的可能是哪一種。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買得下是一回事,帶不帶得起,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壽險公司這種完全靠「人」撐起來的行業。

6月17日中國人壽貼出公告,內容略指,自6月19日19:00起,受讓保誠人壽主要部分業務(即除了銀行保險、直效行銷、電話行銷之外)的所有壽險業務及其相關保險契約、資產、權利、責任、債務及合約。整個保險公司的資產、權義等,依「業務員與非業務員」一分為二體,文詞上只是幾行字,執行起來,難度可能不下於最複雜的連體嬰分割。

保誠業務 3度被轉手 1元交易大老心碎

保誠堪稱是國內壽險公司最是命運多舛的一家。從最早叫第一人壽,遭鴻源吸金案波及,賣給三陽汽車的黃世惠,更名慶豐,後來又因財務危機再賣給英商保誠集團。

這次是保誠第3次的重大異動。就因為這樣,當「1元事件」發生,那些從早期就一直謹守崗位的「大老」才愈發心碎。

6月19日中壽公告人事異動。在高位者全部是中壽的原班人馬大風吹換位置,沒看到任何一位保誠高階主管。保誠1萬名業務大軍看到的是軍旗全面換上中壽大旗,加上從指揮官到掌旗手全換上新面孔。對照富邦大舉任用安泰的前任、現任主管,難怪保誠很多主管慨嘆不如歸去。

近「婚」情怯 保誠、中壽業務都衰退

今年5月是雙方完成轉讓前的最後1個月。

到5月底為止,保誠登錄業務員共1萬1,780人,以銀行通路為主要業務來源的中壽則有3,963人。

「1元交易」本來的目的之一是以保誠的業務員補中壽在直接通路的不足。但是5月份保誠來自業務員的初年度保費整整衰退61%,占保誠業務的比重也跌到只剩44%,沒賣掉的銀行通路卻一飛衝天,成長305%。

弔詭的是,「贏家」中國人壽不只來自業務員的初年度保費衰退49%,連來自銀行的業務也衰退47%,導致中壽5月負成長達47%。而1~5月保誠累積衰退也高達41%。

不只保誠業務員的產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連中壽自己的業務通路也看不到「娶某前」的喜兆。

中壽買得到保誠的「人」,但能不能買得到保誠人的「心」,並安撫中壽各通路的危機感,恐怕是取代王銘陽升任總經理的郭瑜玲,未來最大的挑戰之一。

1元買進的是千億資產還是負債?

對「以卓著的投資績效見長」的郭瑜玲另一個更嚴苛的挑戰是,投資總額2,900多億元,其中有價證券與國外投資就占了85%的中國人壽,能否撐起到98年第1季累積虧損已超過183億元的保誠?

保誠的股本高達177.27億元,高過中壽的130億元,但是業主權益投報率為 -16.8%。

雖然中壽與保誠的資產總額分別為3,148.5億元與1,975.7億元,但是壽險公司合併可不能用1+1=5,124.2億元計算,否則這樁交易就不會是收進1元、再拿出22億元買9.95%股權了!

企業的資產不是來自向外舉債,就是來自投資人的口袋,而壽險公司的資產絕大多數來自對保戶的負債。以保誠而言,資產1,975.7億元幾乎全部來自負債,而中壽3,148.5億元的資產中來自負債的占了97.1%。簡單講,所謂「轉移」表面上看到的是資產,實質上買到的卻是負債,而能不能用買進的負債賺錢,端看資金運用的能力。

中壽97年的資金運用收益率為0.53%,即使到了今年5月公告「調整資金收益計算方法俾與同業一致,故97年度資金運用收益率由0.53%修改為5.00%」,但是主管機關可以用公權力給保險業全體加分、美化數字,卻無法改變事實的本質。

郭瑜玲一肩扛起 兩家老公司的利差損

過去由王銘陽領導的中壽,曾以分紅保單為不少經紀人與銀行通路帶來豐厚的佣金,靠的就是「分紅王」的吸引力。但是,買中壽股票的投資人在過去5年當中,除了96年的股票股利0.7元之外,卻有4年沒有分配到任何股利。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經營績效最客觀的成績單,只要資訊透明公開,也一定是影響股價的關鍵。

壽險公司大量透過銀行賣保險是最近幾年的事,這些保單的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的落差較小,但是中壽與保誠都是超過45年的壽險公司,合併之後可能有上百萬張的高預定利率保單。

如今,保誠用1元把這個重擔卸給中壽,未來郭瑜玲團隊的投資能力是否足堪負擔兩家公司的高額利差損,將備受考驗。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LINE@生活圈 x 現代保險 好友募集中!
        ...
市場訊息
金管會:同意備查壽險業辦理自閉症患者失能程度理賠審核參考指引
為督促壽險業者公平合理審核自閉症患者申請相關失能理賠,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已備查中華民國...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新學伴關係2.0-大小筆友計畫」暑期音樂活動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於107年7月29日在新光人壽新板大樓舉辦 「新學伴關係2.0-大小筆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