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買壽險的目的是甚麼?這是專家最常建議消費者投保前應該自問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不少人喜歡多功能的東西,看看手機就知道。所以很多人希望自己的保險不只是保險,除了保障還要兼具儲蓄、投資。當然誰都知道,想要越多,就要花更多錢。
要對保險失望 比滿意更容易
只要願意繳更多錢,而且持續有錢可繳,又不計較投資成敗,或不在乎當自己真的需要保險保障的時候,拿到的給付會不會不敷所需,買多功能的保險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以上這些純屬假設,所以手頭比較緊的時候,繳保費難免變成壓力;投資績效太差的時候,難免悔不當初;真的出事,拿到的給付連杯水車薪都稱不上的時候,難免大罵保險騙人。
因為這樣,保險要讓保戶滿意比較難,但是要讓保戶覺得失望或不安,就容易多了。
去年平均保額 銳減3分之1 失望也可以從一些實際的數據看出。
例如去(97)年,每個身故的保戶,平均的死亡給付才60.9萬元,這也許只是保險業無數的統計數字之一,但對有人身故的那個家庭,這筆給付大概很容易讓他們覺得「保險無用」,因此抱怨「生前每年要繳那麼多保費,死了才拿60萬」的,也大有人在。
死亡為甚麼只拿回這麼少呢?算算當年度保險公司付出的錢其實很可觀,超過1.1兆元!問題是其中4成1給了那些解約或贖回的人,另外4成5付滿期金付掉了,死亡給付只占5.7%。
這個現象未來會改善嗎?
短期內大概不容易。
金管會從94年起就實施提高國人保險保障方案,只要人壽保險商品(指死亡保險不含滿期金及生存保險金者)的基本保額達一定標準或成長額度的壽險業者,就可以獲得新種商品送審可增加1件的獎勵,94年年底新契約平均保額為70.04萬元,96年成長到98.97萬元,但是去年卻銳減31.88萬元,只剩67.09萬元,約為前年的2/3。
由此不難推測,未來相當期間內的平均死亡給付金額拉抬機會不大。
第2年就不願意繼續繳費的 超過一成
被保險人死亡,家人在拿到幾十萬的身故保險金之後當然很難接受「保險這麼沒價值」,但是從壽險公司去年付掉近4千6百億元的解約金來看,顯然不少保戶還活著的時候就不想或無力繼續保下去。
如果以年繳化保費來看,去年第13個月的繼續率(投保後滿1年還繼續繳保費)超過9成的壽險公司有14家,不到8成的有3家;第25個月(投保後滿2年還繼續繳保費)繼續率超過9成的只剩5家,不到8成的則有8家。
不到1年或才滿1年,第2年的保費就不繳的,以匯豐、中泰與康健的保戶最多,繼續率都低於8成;投保2年,第3年就不繳的,則以大都會國際、中泰最多。整體來看,中泰是解約狀況最嚴重的,而大都會國際則是在滿一年後客戶流失最快的。
仍有4家壽險公司 淨值為負數
有時壽險公司的負面新聞也會讓保戶打退堂鼓或心生不安,包括這一兩年被討論最多的財務問題。
壽險公司雖然投資高手雲集,仍然不敵去年的金融海嘯,去年就有高達24家的資產報酬率是負的,其中虧最大的是96年9月才成立的匯豐,高達近26%;6家出現正值的,也大都不到1個百分點。
而97年有6家公司的負債大於資產,包括台銀、國華、國寶、興農、幸福、遠雄等。去年到今年5月,壽險業總共已增資超過2千億元,雖然股市回溫後,許多公司的資產也回升不少,但仍有部分公司,包括國華、國寶、興農、幸福等的淨值仍然是負數。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國泰證券:海外投資更便利 複委託也能線上開戶根據券商公會資料顯示,國內複委託累計有效開戶數於今年10月正式突破百萬大關,截至10月底止已達1,0... | 市場訊息 騰達保經:達人相談室‧ 破框轉職換跑道 讓年輕人輕鬆、活躍、做自己
年輕,不是揮霍的本錢,而是可以提早為將來的成功設定啟航方向,是為一生奠定基礎的時期。... | 財經時勢 推動保險信託 立委提修法
立委賴士葆提案修改保險法第22條,新增信託業可擔任保險契約的要保人,此外,信託期間所交付的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