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台灣保險業對經濟貢獻 世界第一
文/黃秀玲 | 2009.08.01 (月刊)

即使在情感上,台灣與中國一直糾結著忽敵忽友的矛盾,然而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度、廣度或頻率,卻無可避免的日趨密切,甚至到了任何與陸客、陸資有關的消息都可以輕易左右股市的地步。

與兩岸金融保險有關的消息也不例外。最近炒得火熱的MOU(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與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 9年前一舉超越台灣

在商言商,台灣的金融業搶著想登陸或與中國有更多合作,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近20年來,中國保險市場像一片待開墾的肥美大地,吸引不少含台商在內的外商保險業爭相搶進。而兩岸的保險競賽,從早期台灣遙遙領先,到2001年中國首度超越台灣之後,雙方情勢便開始逆轉。中國在2006年擠入全球10大,2008年更晉級第6,這恐怕是台灣保險業沒有機會達成的。

保險是「有人,人有錢,才有業績」的行業,中國人口是台灣的57.8倍,GDP是台灣的10.9倍,保費收入理當遠遠超越台灣,只是過去的共產思想及排斥資本主義,讓中國的保險市場起步得比較晚。

只有2千3百萬人口的台灣,想要跟人口13億3千6百萬的中國在保費收入的絕對數字比高下,答案已經很清楚。

台灣保險業保費收入 不到中國一半

中國保費收入合計1,408.2億美元,排名全球第6,是排名13的台灣642.7億美元的2.19倍!

1990年台灣保費排名全球第19名,業績是中國的2.42倍,2001年中國首度超越台灣,2006年中國首度擠進全球前10大。而台灣則一直在13、14名之間徘徊。

2008年中國保費實質成長31.35%,台灣則衰退1.52%,保費收入僅及中國的4成6,未來雙方差距將越拉越大。

但是中國短期內想在其他方面跟上台灣保險業的發展,包括國人的投保意識、保險知識、保險教育、業務員素質、保險公司的制度、相關法令的周全…等,也沒那麼容易。

台灣人每年花在買保險的錢 是中國人的26.4倍

以投保意識為例,台灣的保險密度(Insurance density)約8萬8千元,而中國則不到3千5百元。

2008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花2,788美元買保險,排名全球第19,其中壽險2,288.1美元,甚至高於美國的1,901美元,產險則為499.6美元;中國人則為105.4美元,排名第66,其中壽險71.7美元,產險33.7美元。

5年前(2004年)台灣每人每年支付的保費是中國人的47.5倍,當時中國人每年花在買保險的錢才40美元,現在則台灣是中國的26.4倍。

除了保險觀念有待加強之外,中國社會貧富不均或城鄉差距都遠比台灣來得懸殊,因此想拉高保險密度並不容易。

保費對國內經濟的貢獻度 台灣排名全球第一

台灣的保險滲透度(Insurance penetration)之高,是台灣在世界各國之間的一大奇蹟。

台灣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度在2005年首次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2006屈居第3,2007年又勇奪第一。

2008年台灣保險滲透度高達16.2%,衞冕成功,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其中壽險為13.3%,同樣是全球第一名,產險則為2.9%。

而中國的保險滲透度進展很有限,2008年僅2.3%,全球排名第43,其中壽險0.3%,產險2.0%。

2008年台灣的GDP接近4千億美元,保費收入約643億美元;中國的GDP則約4兆3千億美元,超過台灣10倍,保費收入僅約1千4百億美元,是台灣的2.1倍,顯然,中國保險業要跟台灣一樣對國家經濟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本文資料來源:Swiss Re.歷年Sigma)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ESG投資型保單上市 理財也能兼具環保
氣候變遷加劇之下,永續發展已獲得全球普遍認同。為了讓國人理財之餘,也能夠兼顧環保,新光人壽將推出ES...
財經時勢
<電視座談預告>金管會主委丁克華 專訪
金管會主委上任後就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英國脫歐令世界各國始料未及,被稱為最大的黑天鵝,中研院預期...
市場訊息
遠雄人壽:八仙樂園重大意外事故 遠雄人壽啟動快速理賠服務
八仙樂園意外事故,造成嚴重災情,為提供最完善的援助,遠雄人壽已於第一時間成立關懷照護應變小組,並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