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面對疾病 打一場勝戰
文/鄭慧菁、葉惠娟 | 2009.10.01 (月刊)

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藝人趙正平先後傳出感染新流感,這個在全世界大流行的疾病,經由名人傳播開來,感覺離自己更近,恐懼也更深。民眾不免要問,這個令人膽戰心驚、人人自危的新流感疫情,何時才有緩解的趨勢?

不「毒」 不「恐」有備無患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科醫師羅祥雲表示,新流感其實和感冒差不多,只因為是全新病毒,民眾沒有抗體所以傳染快速。他分析全國罹患新流感的死亡個案,半數有慢性病或特殊病史,病患多是感染新流感後併發其他疾病死亡。

國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感染科主任黃政華認為,民眾對新流感的恐慌,原自於墨西哥爆發時的高死亡率所造成的震撼。當時一般人都將新流感當成普通流感,所以態度比較輕忽,造成較多人死亡,而且當時對感染人數的掌握並不確實,所以傳出死亡率特別高,經過一些時日的比對發現,目前新流感的致死率在千分之1到5,與季節性流感相同。

而且,今(2009)年新流感H1N1病毒的症狀其實相當類似季節性流感,毒性並不強,沒有1918年大流行時的流感特徵,也還無抗藥性,只要在第一時間投以克流感藥物,幾乎100%有效,所以目前看來還不需要感到恐慌。

太老太小或身體太差 致命高危險群

但是,在民眾還無法拿捏是否以平常心面對的時候,國內出現第一例孕婦死亡個案,再度引起一陣恐慌。黃政華解釋,年輕族群屬於新流感高危險群,孕婦的年齡層剛好落在其中,而且,孕婦此時的心肺除了自身之外還要供應胎兒所需,負擔加重,這也是孕婦在染新流感後容易造成心肺衰竭的原因。

新店耕莘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賴志政進一步分析,新流感如果併發肺炎後轉重症的比例高達40%,容易發生在慢性病患、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老人、糖尿病患,以及免疫抑制失調者的身上,這些是屬於新流感致死的高危險群。

醫師建議這些高危險群,不論是癌症病人、過敏體質、慢性病患或者孕婦,對新流感的預防方法都與一般人無異,就是大眾所熟知的勤洗手、咳嗽時戴口罩或用手帕、衛生紙遮掩,打招呼不握手、不碰臉頰,做好衛生管控。黃政華還特別強調,不要隨地吐痰。

施打疫苗 就像保險

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政府在防疫上有2大方向,第一是提高克流感藥物的儲備量,第二是於11月中開始施打疫苗,讓自身產生抗體,為健康優先把關。

但是流感疫苗在全世界大缺貨,原本規畫注射二劑疫苗,澳洲CSL藥廠則提出單一劑量即可防止新流感的意見,黃政華也持相同看法。他分析,流感出現的季節在每年10月至隔年3月之間,4~9月會發生流感的機率相當少見,而且每年流感病毒株都會改變,使用的疫苗也不相同,注射一劑疫苗的抗體維持到隔年3月,二劑疫苗可延長至8月,9月開始就必須注射新一季疫苗,延長的時間剛好是流感的空窗期,因此他認為一劑就已足夠。

李秉穎也提到,為防止疫苗缺貨,政府及國光生技公司與日本權威機構展開合作,依照日本標準流程製造疫苗,台灣是全世界能夠自行製造疫苗的12個國家之一,供應量及安全標準都能符合大眾期待,不必過於擔心。

李秉穎認為,施打疫苗與購買保險的意義相同,都是為了防患未然。他特別提醒,施打疫苗時,極少數人可能因為體質造成過敏性休克,建議接種後30分鐘內不要離開醫療院所。同時呼籲,克流感是處方用藥,民眾不要私自庫存,除擔心抗藥性的問題外,也避免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

DIY提高免疫力  中醫獻策

而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則強調,額外提升免疫力,是重要的防疫課題,建議民眾可以DIY茶飲來增加身體抵抗力。他推薦一種中醫免疫湯「玉屏風散」,將黃耆、防風、白朮,各以三錢約10公克的藥材加500C.C.的水熬煮15分鐘以上就可飲用。

另一種抗毒湯,可提供給在88水災災區或周邊有人得到H1N1時,預防感染使用,主要成份有甘草、金銀花、連翹,同樣以各三錢約10公克加500~1,000C.C.的水熬煮飲用。

小疾病背後  可能有大問題

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不用過度恐慌,也不能太過輕忽。羅祥雲提到,在正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症狀,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可以先掛家醫科請醫師給予最好的建議。但是如果本身有家族史,或者某些看似輕微的症狀持續過久,就應該要及早就醫。

他提到,一位65歲老人,經常解便不順,原本不以為意,後來就醫才知道是大腸癌作祟,事後發現這位病人有癌症家族史;此外,目前民眾最關心的新流感,一般不會出現氣喘、意識不清等症狀,如果發生上述情形,就不能掉以輕心。

賴志政也提醒,一般慢性咳嗽的症狀常常被人忽略,特別是老菸槍,把咳嗽視為理所當然,這些族群很可能是肺結核的高危險群。他進一步說明,開放性肺結核傳染力強,治療期間長達6個月,如果病患不持續配合而中斷治療,很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菌,致使藥物難以殺死病菌,面臨需要手術切除部分肺葉的命運。如果慢性咳嗽2週以上未緩解,就要主動就醫。

黃政華說,皮膚感染處理不當也會轉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更嚴重的細菌感染可能會引起壞死性筋膜炎,破壞身體的軟組織及筋膜,可能使受感染者在12至24小時內死亡。他嚴肅的表示,小毛病大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民眾不可等閒視之。

不要讓小問題 變成大毛病

而從新流感疫情爆發後,不少大醫院的急診室經常人滿為患,羅祥雲觀察自8月以來,急診室的病患量爆增2成。為了讓醫院能對病患做最妥善的處置,他建議一般健康、無慢性病的民眾,如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應就近到社區醫院就診,各醫療院所建立有完整的轉診制度,把急診室留給真正需要的病人,也可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間到大醫院就診,增加感染的機會。

但是若有急症或疾病,也不應該為了怕被傳染不去急診、醫院,以免延誤病情,或讓小問題惡化成大毛病。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金管會: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聯合揭牌典禮
為推動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今(22)日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亞...
市場訊息
宏利投信:地緣政治相關事件若得以緩解 俄羅斯股市有望急跌反彈
宏利環球新興東歐投資顧問Charlemagne Capital 投資長Julian Mayo認為,儘...
市場訊息
愛非單數
愛,不是一個人的,是我們的,不能不顧慮到被遺留下來的人。愛本身並不是單數,而是由「我們」組成,既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