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僅1成4的高血壓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文/馮致中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 | 2005.07.01 (月刊)

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在發病初期(15~20年)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但是它卻趁大家不注意時,持續地破壞我們的身體健康,高血壓也因而獲得「沈默殺手」的稱號。

國人10大死因 一半肇因於高血壓

在國人10大死因中,和高血壓有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疾病,就佔了一半,如心臟病(含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等);腦病變(包括中風、腦出血、血管性老年痴呆等);腎臟病(高血壓是慢性腎衰竭的3大主因之一)以及糖尿病。另外,高血壓也會造成視網膜病變,嚴重時高血壓甚至會造成死亡。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的發生率也會隨之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做的統計資料顯示:35到44歲的人口中,有14.1%患有高血壓;45到54歲增加到27.5%;55到64歲則上升至39.8%;65到74歲更高達48.8%的人口罹患高血壓,而且對心血管系統的傷害也同時增加。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高血壓的醫療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政府教育民眾正確的高血壓知識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3個月內有3次血壓高於140/90亳米汞柱 就是高血壓

根據美國最新版的高血壓防制指導原則JNC7報告書(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明確地指出:不分種族、年紀、及性別,其收縮壓必須在120亳米汞柱以下,舒張壓在80亳米汞柱以下,才算是正常的血壓。假使在至少3個月的間隔中有3次血壓高於140/90亳米汞柱,就算是高血壓的患者,必須積極地控制血壓。

這份報告和以前最大不同的是:若血壓介於120~139/80~89亳米汞柱者,則稱之為「高血壓前期(Prehypertension)」,強調在這時期雖不用接受藥物治療,但必須積極改善生活方式來降低血壓值,否則未來10年內有可能進展到真正罹患高血壓。也因此,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就算是高血壓患者,不論是否產生症狀(頸部僵硬、疲倦感、頭痛、心悸……等),對身體的傷害已經開始。由於在早期的觀察中,發現到一般的人口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收縮壓的平均值也會升高,所以有人主張高齡者的血壓值要超過180/95毫米汞柱,才有治療的必要性。不過,近來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前述這種稱做孤立性收縮期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傷害和年輕人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論年紀,只要是高血壓就需要積極治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壓?請動手量!

既然高血壓的治療很重要,但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為高血壓患者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動手量血壓」。但是一般民眾常遇到的困擾是血壓計種類何其多,到底要買那一種呢?買了血壓計,要怎麼量才對呢?常常在家裡量的血壓和醫院都不一樣,是不是家裡的血壓計不準呢?

基本上,市面上的血壓計可分為兩大類:「握球式水銀柱血壓計」及「電子自動充氣式血壓計」,雖然前者相對上較為準確,但最大的不方便就是需要靈敏的耳力以及適度的練習。通常這種血壓計無法一人單獨操作,所以並不適合一般大眾使用;而後者在使用上則方便許多,可以一人操作,甚至有些機種還具有自動記憶數值的功能,到時只要帶著血壓計給醫生看即可,適合不識字的高齡者。至於測量結果不準的缺點,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兩者間的差距巳非常小了。

另外,如何測量血壓才能提高正確性?首要之務是必須確實地將血壓計的綁帶在手肘處適當地綁緊,而且綁帶上的感應器要放置在肘關節內側摸得到脈搏之處,如此血壓計才能真正感應到血壓。開始測量血壓時,必須確保自己是處在身心放鬆的狀態(最好要休息10到15分鐘),並且最好採行坐姿,將左手輕放於和心臟同高的桌面上後,再開始測量血壓,以提高血壓數值的可信度。

20%民眾看到醫護人員血壓就上升

大部份民眾在家裡量到的血壓值通常較醫院測量的結果低,其原因不外乎是,到醫院後未稍作休息(10到15分鐘)就立即測量血壓。加上醫院環境通常人多吵雜,情緒易受影響,所以血壓值當然較平常高,亦即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另外一種情況是,大約有20%的人看到醫護人員就開始緊張,導致血壓上升(平均上升10/5亳米汞柱),這也就是所謂的「白袍高血壓」。所以除非民眾所量數值差異太大,否則在家裡的血壓通常較準確。

但假若懷疑血壓計不準確,回診時將家裡的血壓計帶到醫院一併做比較,就能一清二楚了。此外,每年記得把血壓計送到廠商做校正,才能保証所測的血壓值是可以信賴的。

先改善生活習慣 再決定是否投藥

當了解何謂高血壓,也知道該如何正確地測量血壓,接下來的問題則是「所有的高血壓患者是否都需要藥物治療?」

目前的觀點是傾向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都應該考慮投予抗高血壓藥物的治療,但建議在藥物治療前都應該教育、督促高血壓患者儘力改善生活習性(例如減重、減低鹽分攝取、規律運動及戒酒),因為相關統計明顯地指出即使投予最強效的高血壓藥也只能達到降低30%血壓的目標,但若能確實改善生活習性,平均可達到降低45%。

倘若效果不彰時,再依據病友是否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抽煙、肥胖、缺少運動、脂質異常、糖尿病、蛋白尿、年紀(男性大於55歲或女性大於65歲)和家族史;以及重要器官損傷:心臟病、腦病變、慢性腎臟病,以及視網膜病變,來決定投予何種藥物。

別讓高血壓殺手繼續「沉默」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可預期的是高血壓的人口亦將跟著增加,不論是醫療衛生保健、或未來的醫療保險都將成為日益嚴重的負擔,所以世界各國的衛生教育機構無不致力於防治高血壓的發生。

即使如此,依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現:高血壓患者中有70%意識到罹患高血壓,其中59%願意接受治療,換句話說,只有41.3%的高血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並且願意接受治療;而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也只有34%的人獲得良好的控制,也就是實際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高血壓患者僅佔14%。因此,未來仍需衛生教育單位與全民一起努力,使高血壓不再是「沈默的殺手」。








編輯推薦
調查&排名
誰是產、壽險公司最穩固的靠山?
保險公司常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教人買保險,透過風險轉移,保障人身財產的安全;同樣的...
市場訊息
全球人壽:全球人壽啟動CSR善循環 用健康理念支持基層棒球運動、友善農業 用公益力推動夢想前進
聯合國於2016年啟動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消滅貧窮飢餓、健康福祉、教育、...
市場訊息
健康署:109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 防癌保健康 五癌篩檢不可少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