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皮膚科-雙林皮膚科診所 林浩烱醫師
莫拉克風災造成37萬7千多戶淹水,積水消退後,民眾趕緊整理家園,不過家中的淤泥還沒清掃完畢,許多人的腳已經癢得受不了。雙林皮膚科診所林浩烱醫師表示,民眾在清理家園時,皮膚若長期泡在髒污水裡,容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感染者還可能有截肢或生命的危險。
根據疾管局公布災區醫療站及醫療院所疫情監測顯示,風災過後皮膚出疹的人數明顯增加,原因與民眾急於清理家園,而疏於做好防護措施有關。
林浩烱指出,皮膚易受溫度、濕度,及紫外線影響而發生病變,風災頻仍及日照強烈的夏天,是皮膚病的好發季節,主要是因為皮膚泡水後變得更加脆弱、敏感,而且容易受到病菌入侵所致,本身有傷口者惡化的機率更高,需特別留意,避免新傷口發生。
災後因泡到污水引發的皮膚病,較常見的有黴菌性皮膚病,如香港腳、股癬、手癬;也有細菌性皮膚病,如細菌性毛囊炎、蜂窩性組織炎、丘疹性蕁麻疹、濕疹、富貴手、汗疹等。
除了泡水引發的皮膚問題,日照也會加速皮膚老化,在大太陽下打掃太久,會造成皮膚曬傷或出現曬斑;心理也是影響皮膚病變的因素之一,民眾可能因風災帶來的壓力引起免疫失調,而出現掉髮或禿髮等現象。
林浩烱呼籲,清掃家園應做好全身性防護措施,除了穿戴手套及膠鞋,還要戴上口罩或帽子,以減少皮膚接觸污水及日照的機會。最好攜帶毛巾隨時擦拭,保持皮膚乾爽,避免因悶熱而引起濕疹、汗疹等問題。已經有傷口的部分,要注意適度清洗、包紮。若發現疑似蜂窩性組織炎,應盡快就醫,一旦延誤2、3天,病情會加速惡化,萬一轉為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可能需要截肢,或引起敗血症而造成生命危險,千萬疏忽不得!
上呼吸道感染-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耳鼻喉科醫師蘇晉輝
政府撤離2萬4千多名88水災受災戶後,設立54處收容所,共收容6,140人,民眾群聚在環境簡陋,衛生條件不佳的收容中心,健康問題亮起紅燈。
根據疾病管制局統計,莫拉克風災過後,災民就診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晉輝表示,由於收容中心人口密集、環境中的病毒增多,加上上呼吸道的黏膜組織,受風災濕度、溫度變化影響而變得較為脆弱,防禦力降低等,種種因素,使得經由空氣和接觸傳染的病毒容易大量傳播。蘇晉輝提醒民眾,這個時候最好要加強保暖措施,養成帶口罩及勤洗手的習慣,以免病毒上身。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及鼻竇等器官受到病原體的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咽炎、咽扁桃腺炎及喉炎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且會合併不同的症狀,較常見的是流鼻水、鼻塞、咳嗽、喉嚨痛,以及全身症狀,如倦怠、全身酸痛、頭痛或發燒等,如處理不當可能併發急性鼻竇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不可輕忽。
另外,同樣經由上呼吸道感染的H1N1新流感疾病,傳染力強,潛伏期為一週,而且在還未發燒就開始有傳染力,因此很難防範。疾管局為防止H1N1在災區肆虐,特別放寬克流感在災區的使用條件,只要症狀疑似,不須採檢確認即可投藥,健保局也在8月15日起將克流感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項目,減輕民眾負擔。
蘇晉輝叮嚀災區民眾,應盡量維持收容中心良好的通風條件,多注重個人衛生,打招呼時避免和人握手,使用餐具也要記得消毒,進出公共場合戴口罩,不要跟他人一起吃一盤食物或一杯飲料,以及與遭感染者保持安全距離。
若出現感染症狀,應多喝水、多吃水果、多休息,如發燒或喉嚨痛超過一週以上,應立即就醫治療。
腸胃炎-肝膽腸胃科醫師莊福仁
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是引發腸胃炎的主要元兇,風災過後應特別留意食物的保存期限,停電超過4小時的肉類、牛奶以及泡水食物應丟棄,用餐時應煮至全熟再吃,以防腸胃炎發生。
莫拉克颱風造成中南部嚴重積水,莊福仁診所肝膽腸胃科醫師莊福仁表示,風災後環境中可能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腸炎弧菌、桿菌性痢疾及其他病菌,因此,感染腸胃炎的機率會增加。
一般遭到感染,從非急性的輕度胃腸炎到急性的腹痛、發燒、嘔吐、水樣性腹瀉、血便等都可能發生,然而大多數的人僅會有腹瀉和下腹疼痛,極少數會發生嚴重併發症,如脫水、休克(血壓過低)、全身性敗血症。
嬰幼兒與老人是需要特別留意的族群。嬰幼兒因體重較輕,染上腸胃炎就相對嚴重,如出現食慾不佳、活動力不良、甚至昏睡,需迅速就醫;而老人因原本行動力較差,又較為沉默,所以生病時不易察覺,需家人特別留意,如出現發燒、血便、嘔吐不止、持續腹瀉,應立即就醫。
莊福仁強調,引發腸胃炎的病菌並不耐熱,加熱一陣即可殺死,因此呼籲民眾不生食、生飲,並避免誤食腐敗食物,而日常飲用水應選擇自來水,且煮沸後能再多加熱5分鐘;家中應分2個砧板處理生食、熟食,以免交錯感染。
飯菜最好當餐食用完畢,盡量不要留置隔餐或隔夜。如有剩餘飯菜,也需以保鮮膜包覆後,放置冰箱冷藏,等到要吃時,再拿出來充份加熱才能食用。
另外,應注意海鮮、肉類的保鮮期,特別是海鮮類如在常溫下,應4小時內食用,冷藏可存放3天,冷凍最多保存1星期。停電超過4小時的肉類、牛奶應丟棄。
而注重個人衛生,上廁所後記得沖水及確實洗手,更是拒絕病菌侵襲的最好方法。
泌尿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劉明哲
88大水造成南部不少地區淹水,民眾在街道上涉水而過,甚至人在自己家中,下半身卻泡在水裡的景象到處可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劉明哲表示,泡在污水中最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尤其民眾在住家淹水或清理泡水家園時,也常發生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可喝,或水喝得太少的狀況,使得尿路更容易發生感染現象。劉明哲提醒民眾,泡過污水後,如果有發燒、頻尿、尿不乾淨、甚至血尿的情況發生,就很可能是尿路感染,最好趕快去看醫生,以免病情惡化。
另外,不論救難人員或參與災區重建的民眾,一定要攝取足夠的水份,1天至少2,000~3,000c.c,尤其現在正值炎夏,很容易出汗,更應該注意補充水份。劉明哲說,每天適當的飲水量也可以用尿量+500c.c.推算,而每天的排尿量最好要有1,500~2,000c.c.。一般人每次排尿大約350~450c.c.,如此反推,如果每天尿尿的次數不到4、5次,可能表示水喝得太少。劉明哲提供一個判斷水份攝取是否適當的簡易自我檢測法,就是尿液的顏色必須是淡黃色,如果是茶色、褐色表示水喝太少了,反之,完全透明無色則是水喝太多了。
至於穿山越嶺、長途跋涉的救難人員或災民,則要留意肌肉因過度或激烈運動大量被破壞或分解,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甚至造成急性腎衰竭。劉明哲叮嚀災區民眾或救難人員甚至採訪記者,如果在過度攀爬崎嶇道路、鏟除淤泥或搬運重物…等活動之後,覺得肌肉持續疼痛、尿液呈深褐色,就有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這個時候最好趕快就醫,通常醫院會用打點滴的方式稀釋毒素、保護腎臟。
至於洗腎病人,劉明哲說切記仍然要盡量每週3次定期洗腎,如果因為災變打亂行程,最多也不能間隔超過2天,以免危及性命。
而災後迄今,南部仍有不少地區缺水,或水的濁度太高,劉明哲提醒民眾應盡量注意飲用水的乾淨。否則如果水中礦物質含量過高,長期下來很容易誘發腎結石。
災後創傷症候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守宏
災難後伴隨而來的陰影,極可能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守宏提醒,民眾若出現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等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未隨時間減緩,需求助精神科醫師,接受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重度壓力事件(包括天災、戰爭、強暴、刑囚等)後,出現嚴重恐懼,且持續1個月以上的壓力疾病;有時壓力會在事件發生6個月後才出現,以至於難以察覺。一般會出現痛苦、失憶、廻避、情感麻木、頭痛、胃痛,或高張力狀態,如睡不著、情緒不穩、驚嚇等,以及不斷的反覆回想、做惡夢,讓創傷事件被再度體驗。
風災對心靈造成的創傷,不一定只發生在受災戶身上,也不一定發生在何種年齡層,投入救災工作或在家看新聞畫面都會留下陰影。黃守宏談到,臨床上發現,發生在老人與小孩身上的創傷較不容易復原;老人個性固著,小孩認知功能不好,對壓力承受度差,可能出現強烈害怕、無助感,或恐怖的感受,而以混亂或激動的行為表達,成長過程可能都會與陰影相伴,痊癒的比例較低。
而超過6個月才發生的遠期症,因為很難與創傷事件產生聯想,家人易對於患者的異常行為投以負面評價,造成心靈二度傷害。
雖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對人產生極為複雜的影響,但黃守宏表示,面對災變,多數人都能夠和壓力共處,經過一段時間會漸漸平復,災區也有社工投入給災民情緒支持,對壓力緩解有相當大的幫助。
黃守宏建議,面對身心受創的家人,需要給予真心陪伴,也可以透過放鬆練習讓肌肉鬆弛,幫助焦慮感下降,若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未隨時間減緩,應進一步接受精神科醫師治療,減少慢性化的比例。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勞保年資滿三十年 先別急著退勞保嘉義吳先生問:
我四十七年次,到九十九年底勞保年資就滿三十年,可以一次領到四十五個月的勞保老年... |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2023壽險商品趨勢 搶先看
病毒襲捲全球,衝擊百工百業,保險業也不例外,產險業受防疫險拖累,虧損創62年最慘,壽險業則在... | 市場訊息 華南產險:路跑夯 戶外運動首重『意外險』保障台灣近年來掀起全民瘋路跑、馬拉松運動,賽事場次不斷成長,一年就舉辦超過500場的路跑活動,路跑被稱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