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只要1CC的玻尿酸、3CC的肉毒桿菌以及8CC的液態拉皮(三D聚左旋乳酸),就能讓鼻子變挺、下巴變尖、雙頰消瘦,原本鬆垮的大餅臉立即變成鵝蛋臉,神奇的效果令許多人心動。
衛福部自2012年(當時為衛生署)宣布包括新光、台大、台北榮總等30家醫療院所,可接受陸籍人士個別申請來台進行健康檢查與醫療美容,3年來台灣的國際醫療產值已突破百億元,相當誘人,令許多醫師趨之若鶩。
兩岸藥證報佳音,醫美概念股前景看俏
龐大的商機也帶動醫美保健概念股發燒,由於兩岸合計超過四兆人民幣市場商機,使微創整形和美容保養品概念股相當活躍,包括曜亞、科妍、雙美與和康生兩岸藥證都有佳音。
雙美除了有二支膠原蛋白植入劑已在大陸銷售外,最新研發含麻藥型的膠原蛋白植入劑也獲衛福部認證通過,預計今年秋季上市。
科妍除了小針美容皮下填補劑FACIL LE(法思麗)四月底取得中國核發醫療器械銷售許可證外,新產品「一針劑型關節腔注射劑Hya-Joint Plus」也已獲衛福部第三類醫材上市許可證照,預估第四季應有不錯的成長動能。
和康生今年獲得包括皮膚填補劑、護視安玻璃體和維視愛眼科黏彈劑等三張藥證,其中眼科黏彈劑有望銷往中國大陸,後勢看俏。
醫美沒掛保證,美容不慎反毀容
有別於傳統整型需動刀、縫合,微整以小針美容、電波拉皮為訴求,強調不用動刀、無恢復期,就能不著痕跡的變美變漂亮。然而這些低侵入性的醫美療程,並不保證「包君滿意」。
因為美醜有主觀判斷,且將玻尿酸、微晶瓷、肉毒桿菌等填充物注射到人體,可能會產生排斥而引起潰爛。
日前一名男大生,因心儀已久的學妹喜愛韓星「李敏鎬」,於是到醫美診所指定要整成李敏鎬的鼻子,沒想到因醫師施行不當,隆鼻填充注物在注射時不慎打到血管,引發血管壓迫或栓塞,使週邊組織紅腫、瘀青、蒼白變色,到一般醫院就診後感染科醫師及時以抗生素、消炎藥及高壓氧治療,才免除一場美容不成反毀容的悲劇。
改變醫美亂象,衛福部推認證
醫療糾紛與醫院職場環境不佳,導致台灣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及急診科,五大科人力出走。
龐大商機以及傳統科別人才紛紛轉向醫美診所,街頭大大小小招牌林立,各種不實廣告更讓求診民眾眼花撩亂,加上醫師缺乏專業訓練容易引起醫療糾紛,造成醫美亂象。
為給民眾一個「掛保證」的依據,衛生福利部2013年9月11日頒發「美容醫學品質認證」。依療程的侵入性分類,綠色標章屬「光電治療」及「針劑注射」如雷射、脈衝光、電波拉皮、注射玻尿酸或肉毒桿菌;粉紅色標章是隆乳、抽脂、隆鼻、割雙眼皮、削骨等「侵入性手術」。
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針對執業人員資格、收費合理度、廣告三面向,分二十五項標準評比,每張認證效期二年。
衛福部醫事司表示,據17個已完成調查的縣市,目前全台約八百家美容醫學醫療機構,有41家醫療院所通過認證,該認證將作為未來行銷台灣美容醫學的標準。
不過,由於醫美認證申請採自主性,沒有強制性,也就是沒有認證還是可以照常執業,不少業者認為花錢取得認證的效益不大,因此普及率不高。
且衛福部公布的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條件,僅整形外科與皮膚科專科醫師可申請所有認證類別,內科系醫師就只能申請光電治療和針劑注射,不能申請美容手術認證。由於目前從事醫美的醫師,整形外科和皮膚科醫師人數不到四成,其他科別醫師則超過六成,醫美認證被台灣微整形美容醫學會痛批獨厚整形外科和皮膚科。
雷射除毛由護士操作,消費者告上法院
醫美糾紛除了對整型後的結果不滿意,也可能因為操作儀器的人不具醫師資格讓消費者告上法庭,日前遭指控違反醫師法的陳姓女院長及趙姓女護士就是一例。
賴姓女子2012年6月到一家整形外科診所,指名陳姓女院長動除毛手術,但女院長指示趙姓女護士操作機器雷射除毛;賴女私下錄影向北市府衛生局檢舉表示五次除毛手術有四次不是院長施作,雙方最後對簿公堂。
雷射除毛屬醫療行為,違反醫師法遭罰
女院長應訊時表示,賴女每次就醫都由她先診視,再指示護理人員雷射除毛,這是在醫療法規許可範圍內;況且雷射除毛不影響人體結構與生理機能,不屬侵入性醫療行為。女護士則主張她依醫囑執行,沒有擅自施作手術。
兩人還辯稱刺青、穿耳洞、鼻環等美容行為的侵入性與傷害性比雷射除毛高卻不是醫療行為,可見除毛也不算醫療行為。
台灣高等法院則認為,削骨、隆乳目的也是美容,能否等同視之?因此認定除毛手術屬醫療行為。此外,法院勘驗賴女提供的錄影光碟,確認賴女問護士「除毛不是醫師應該要在嗎」?趙女回答這沒啥侵入性,所以是護士小姐執行,且稱賴女是預約除毛,所以沒安排於院長在時進行,合議庭因此認定手術是由沒醫師資格的護士執行。
最後高等法院依違反醫師法判處陳女、趙女各八月、七月徒刑,但考量兩人沒有前科,均緩刑四年,兩人分別必須繳國庫卅、十五萬元。
衛福部:小針美容屬醫療行為
衛福部(原衛生署)為兼顧國人古老的就醫習慣,並避免收驚、刮痧等流傳鄉里的民俗療法,動輒受到醫師法第28條「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擅自執行醫療業務者,處……有期徒刑……」規定處罰,曾於民國82年公告「不列入醫療管理之行為及其相關事項」,內容包括:
一、 未涉及接骨或交付內服藥品,而以傳統之推拿方法,或使用民間習用之外敷膏藥、外敷生草藥與藥洗,對運動跌打損傷所為之處置行為。
二、 未使用儀器,未交付或使用藥品,或未有侵入性,而以傳統習用方式,對人體疾病所為之處置行為。如藉按摩、指壓、刮痧、腳底按摩、收驚、神符、香灰、拔罐、氣功與內功之功術等方式,對人體疾病所為之處置行為。
同時將小針美容、除皺拉皮、雷射除斑、去除胎記、除痣、去除刺青、以紅外線烤照燈照射病人患部等明確認定為醫療行為。
醫美疏失,責任險買單
醫學美容被衛福部認定為醫療行為,因此醫師與患者間的醫療糾紛,可透過「醫師業務責任保險」分散風險。
產險業者表示,只要領有合格醫師執照就可投醫責險,醫責險的保險費率與醫師科別有很大的關係,保險費率共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等級,保費最高可差到五倍。
甲類:費率等級最低,被歸在此類的有牙醫、中醫,以每一次事故保險金額一百萬元為例,一年期保險單基本保險費為五千三百多元。
乙類:保險費率為甲類的二.七倍。屬乙類的科別有內科、家庭醫學科、皮膚科、性病科、病理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復健科、感染控制科等。
丙類:保險費率則為甲類的三.三倍。包含小兒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心臟科、眼科、新陳代謝科、核醫科、放射線科、腫瘤科、疼痛科、腎臟科、腸胃科等科別。
丁類:保險費率為甲類的五.五倍。包含一般外科、骨科、整型外科、泌尿科等。
戊類:保險費率為甲類的五.九倍。包含了婦產科與麻醉科,同樣以基本保險金額每一事故一百萬元為例,一年期保險費需要三萬多元。
若未取得專科醫師執照的一般科別醫師,投保時保險公司會詢問從事「內科」或「外科」工作來決定類別,然而是否各種科別的醫師保險公司均願意承保,則需依各家保險公司核保規則而定。
微整型醫師,依科別投保醫責險
醫美診所滿街都是,但醫責險的五大分類沒有一類包含「醫學美容科」,從事醫美的醫師,除整型外科及皮膚科外,許多是由眼科、泌尿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兼作或轉職。
產險業者表示,醫責險的被保險人是指領有醫師證書,經主管機關發給執業執照或服務執照並加入所在地醫師公會執業或服務於公私立醫院、診所、衛生所執行醫療業務的醫師,及在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認可的實習醫院醫師指導下實習的醫科學生。
只要取得醫師執照就可從事醫學美容,沒有科別門檻,換句話說,各種小針美容、電波拉皮、除毛、除斑,都是合格醫師經主管機關許可的業務範圍,因此投保醫責險要保書「業務科別」一欄,是按其所取得的專科醫師證書登記的科別填寫。投保後因執行醫師業務,直接引致病人體傷或死亡,依法應由被保險人負賠償責任,而在保險期間內首次受賠償請求時,保險公司會依保險契約負賠償責任。
例如注射填充物不慎使血管堵塞導致皮膚潰爛,或電波拉皮強度太強使皮膚紅腫灼傷,都在醫責險保障範圍。
不過,產險業者也強調,各療程所承諾的醫療效果,以及為達到減肥目的而建議或使用減肥藥物,都屬醫責險除外責任,消費者在施作醫美手術前,需充分與醫師溝通。除了解手術各項後遺症、副作用外,也要清楚告知醫師自身需求與生理狀態,醫師才能依其專業準確判斷提供最適當的個人化治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2018壽險匯損2,309億 史上最高去(2018)年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幅度2.97%,壽險業避險成本已拉高至2.7%~2.8%,但保險局昨... | 市場訊息 國健署:癌症篩檢降死亡率 定期篩檢快行動今年5月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醫療院所為了支援防疫,啟動醫療降載,民眾也因疫情影響就醫意願,導致... | 市場訊息 中韓FTA 牽動區域政治經濟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昨(1)日正式簽署,是中方迄今涉及領域最多、開放水平最高的自貿協定,除將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