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據統計,台灣健保每人每年平均門診就醫近十五次,住院每百人每年十四次,一生要住十一次以上,有時連發燒感冒都要看病好幾次,家中過期剩藥經常堆積如山,造成環境汙染,而防禦性及無效醫療更是屢見不鮮。
對於醫療浪費,有的醫師指責病患就醫時愛指揮醫師開藥、做檢查,病患則可能抱怨醫師,看病花不到幾分鐘,經常用開很多藥或一連串檢查來打發病人,有時還會強調自費藥品或檢查的效果較好。
健保都是別人在浪費?
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一○年度報告指出,世界各國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的醫療支出是被浪費的,也有人認為,「醫療資源浪費」是提供全民健康照護保險無可避免的問題,甚至將之形容為一種「原罪」。
台灣推動全民健保,勢必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因為民眾除了每個月繳交保費外,每次就醫只需付出少許的部分負擔,自然容易導致消費增加,其中包括非必要的醫療消費,因而造成整體醫療支出上升。
有趣的是,衛福部健保署曾針對醫療資源浪費情形進行認知調查,有近八成受訪民眾表示自己或家人看病吃藥幾乎沒有浪費,並有近七成認為別人有浪費醫療資源的情形。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命最值錢。」淡江大學保險學系副教授曾妙慧一語道出關鍵,只要是體制內允許,很多人都希望獲得最好的醫療待遇,「但若醫院不配合,民眾也無法浪費醫療資源。」
曾妙慧以自身的經驗為例,早年在日本求學時,曾因感冒持續一周,到東北大學附設醫院求診,經過幾位醫護人員詢問、了解後,對方拿出一張地圖,轉介她到住家附近診所,「關鍵在於每家醫院是否認清自己的定位、資源配置及醫治對象。」
雖然健保推動家庭醫師和轉診制度,但仍常見小病上大醫院、動不動掛急診等狀況,因為現有的制度設計,並未能有效遏止這類行為,甚至有助於醫院獲取更大利潤。
防禦醫療耗費大量資源
台灣要談醫療改革,避免或減少醫療浪費是核心議題之一,而保險是否可以扮演適當的角色、發揮正面的功能?
曾妙慧指出,要降低醫療資源浪費,社會保險其實可以發揮積極的功能,「全民健保同時包含財務關係、醫療關係,因為幾乎涵蓋所有民眾,而醫療院所也有超過九成是特約醫院,可以透過給付機制、獎懲制度等設計,進一步影響醫療生態。」
全民健保支付制度,從過去的論量計酬,到推動總額支付、論病計酬、論人計酬和論質計酬等,就是為使醫療院所和健保署共同負擔財務責任,合理控制醫療費用的成長。
此外,高添富婦產科診所院長、同時也是保險法博士的高添富建議,透過提高自負額、力行轉診制度,可以減少醫療浪費、小病看大醫院的狀況;甚至,可由保險人自己開立保險醫療院所,例如署立醫院可改為經營目前健保的三大錢坑——洗腎、呼吸治療及復健中心,達到控制預算、監督品質。
另外,不容諱言的是,由於醫療存在很高的不確定因素和高風險性,即使同樣的醫療程序,對不同的病患經常有不同的治療結果,倘若治療結果不如病患預期,可能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因此,在健保買單的情況下,為避免衍生醫療糾紛或訴訟,醫師普遍採取防禦性醫療,給病人做一些非必要的檢查及用藥,萬一發生糾紛時才得以自保。
舉例來說,有人不小心撞到頭受傷了,到醫院掛急診,如果沒有頭暈、噁心、嘔吐、喪失意識、手腳偏癱等症狀,其實只要拿衛教單回家休養觀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再趕緊回診即可;然而,有的醫師仍會主動或在病患焦慮詢問下做電腦斷層檢查,「因為有『切』有保庇」,免得日後被告!
推醫療無過失救濟制度
美國紀錄影片《醫生為何會犯錯?》指出,醫療錯誤往往是由複雜的原因所構成,而非簡單的人為疏失所致,因此,如何從體制面去做好管理和改善,才是關鍵。
醫生是人、不是神,也可能會犯錯。倘若醫師犯點小錯,卻要接受不對等的制裁,自然更容易衍生防禦性醫療,不僅給病人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用藥,甚至迴避收治高危險性病患、拒絕從事高危險性手術或醫療,結果,可能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卻收到最低的效果。
所以,有人主張將醫療過失除罪化,不要用刑法來處罰醫師;也有人認為應將「醫療過失刑責合理化」,將醫療過失的刑事構成要件界定於「故意或明顯違反醫療常規且情節重大者」,但至今仍多爭議,難以達成共識。
高添富指出,醫療行為本來就存在風險,譬如新生兒腦性麻痺、婦女產後大出血等生產時的意外風險,均屬不可預料、不可抗力的醫療意外,應納入「無過失責任」的醫療救濟範疇,由國家負責提供受害救濟,推動醫療無過失救濟制度。
「可以將現行的藥害救濟、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生育事故救濟,再加以同樣有強烈需求的手術、麻醉、急診風險救濟等,擴大整合為醫療風險救濟基金制度,統籌成立一個『醫療風險受害救濟基金會』,及時定額救濟受害人。」高添富強調,當高風險科別去除醫療風險後,將有助於突破人才不足的困境,也較不會有醫療生態失衡的問題。
保險設計結合健康管理
曾妙慧表示,儘管世界各國推動健保都面臨相當的困境,但因日本主要是大型企業,且採行多元保險人制度,企業健保必須對員工的健康負起責任,只要員工健康檢查如血壓、血糖、血脂等,達到一定的標準,企業就能減少繳納保費,反之則需繳付更高的保費,如此形成有效的誘因,從最前端的預防保健做起,降低生病就醫的機率。
而在商業保險方面,因為是完全架構在健保體制上,保戶只要憑醫療單據,即可申請理賠,恐怕難以抑制醫療資源浪費;甚至,住院日額型醫療險,尤其投保額度愈高者,反而愈可能誘發醫療需求,增加醫療浪費的可能。不過,曾妙慧指出,當商業保險結合健康促進概念,即可有助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目前國內醫療險的保單設計,已納入健康促進概念,以鼓勵保戶珍惜醫療資源,包括國泰、新光、南山、富邦、三商美邦等壽險公司,均針對終身醫療險推出一定期間如三年無理賠紀錄時,可減免醫療保費或享有增值保險金,將無理賠損失的成果回饋給保戶。
此外,商業保險也開始與健康管理結合。一般人對保險的印象都是事後理賠或補償,其實若能事先預防疾病、做好健康管理,不但可減少理賠的發生率,也能夠節省醫療資源的耗費。
例如國泰人壽去(二○一四)年推出特定傷病結合還本的保險,除了每年提供健檢補助保險金,並和四家特定醫療院所合作,推動遠距照護;今年更推出結合時下穿戴式裝置的健康險,鼓勵保戶養成運動習慣。
未來,政府的長照服務主要是以實物給付提供民眾看護服務,將更有助於保險商品的發展及創新,包含健康管理型保單。譬如新光人壽可能結合新光醫院,以保險結合健檢方案來促進國民健康,甚至計畫興建養老村,提供保戶申請入住等方案。
一切回歸正確的價值觀
所有美好的改變,最終仍要靠正確的價值觀。
推廣自我醫療,包括預防重於治療、從飲食運動和生活型態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以減少疾病的產生;落實家庭醫師及分級轉診制度,有病先到診所看,住院、手術或急重診才到大醫院;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讓醫師可以專心的根據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病人診斷治療;以及推廣生命教育,減少無效醫療資源的浪費等,只要從個人做起,就能像滾雪球般帶來巨大的改變。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國泰金控:12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 信心緩慢向上 消費意願改善.景氣樂觀指數連3月向上,改善幅度緩慢:景氣對策信號連續5個月出現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所幸綜合判斷分... | 財經時勢 國泰投信:深港通近了!A50指數ETF盡早布局今年3月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表態「深港通」一定通,以時間點來看,6月份MSCI將公布是否把A股納入其新... | 市場訊息 台灣人壽:「保戶子女獎助學金」開放申請 陪伴學子成長24載 每年百萬挺優秀弱勢生鼓勵優秀與弱勢學生向學,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台灣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人壽」)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