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台灣會不會再有另一位潘燊昌?!
文/吳易書 ; 攝影/曾懷慧 | 2006.04.01 (月刊)

今(2006)年2月下旬,ING安泰人壽舉辦了新任總經理韋立俊(Mr. John Wylie)與媒體的見面會,就在所有ING安泰同仁抱著依依不捨的心情歡送原任總經理陳丕耀後不久,ING亞太區保險大中華區總裁兼ING安泰台灣子公司董事長潘燊昌緊接著又在3月中宣布將退休轉戰中國大陸,不僅讓眾人跌破眼鏡,也對當時才剛從外國分公司型態改制為台灣子公司半個月的ING安泰人壽,投下一顆震撼彈。

打包好的紙箱 裝滿了來台奮鬥18年一切

3月16日當天冷氣團雖已遠離,但天空還是不斷飄著綿綿細雨,才踏近潘燊昌位於基隆路靠市議會旁ING安泰人壽大樓19樓辦公室,就看見他早已端坐在辦公室內的大圓透明玻璃桌前等候。潘燊昌用一貫親切的微笑起身歡迎我們的來訪,不過更引人注目的,卻是他身後各個大大小小、排列整齊的紙箱,裡面裝的全是從他1987年來台創立安泰人壽至今18年來的「一切」,他笑著說那些都是最美好的回憶,而這些資料與回憶即將跟隨他飛往中國大陸,開啟另一段在保險業界的嶄新旅程。「我以後還是會常回來的,至少會回來理頭髮!」望著已經打包差不多的辦公室,潘燊昌笑著說。

只要是人才 不是華人或不會中文都不重要

潘燊昌與陳丕耀雙雙離開ING安泰後,自4月起,ING亞太區保險大中華區業務,將直接由ING亞太區保險總裁翟健(Jacques Kemp)負責,不過這也讓ING安泰台灣子公司原本都是華人掌權的局面頓時改觀,從執行副總、總經理到亞太區總裁全都是不會中文的外國人,當時外界便質疑,「向來都用『華人』的ING安泰,怎會突然找『老外』來?」,對此潘燊昌表示,其實只要是好的接班人,哪一種國籍或會不會中文並不重要,如果只受限找華人當領帥,反會讓ING安泰的發展受限。他還笑著透露說「John(新任總經理韋立俊)就是在幫集團物色人選時,搞了好幾個月都覺得不滿意,最後乾脆說我自己來幹算了(大笑)!」。

就在要離開台灣的那天上午,潘燊昌接受<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的專訪,暢談要離開的原因與心情,對投資型保單熱賣及銀行保險在台發展的看法,以及對ING安泰的期許等。以下是專訪摘要:

離開的心情輕鬆又欣慰 因為ING安泰已長大

<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問(以下簡稱問):要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心情如何?原因又是甚麼?

潘燊昌答(以下簡稱潘):心情很輕鬆也很安慰!公司成立已經18年了,如果以孩子來看也算長大成年了,一切都步上軌道也制度化,今年又從分公司改為子公司,運作更成熟了。我想既然這裡已經不再需要我,大陸那邊又有人極力邀約,希望我去做些改革,我喜歡做不一樣的事,因此就做了這樣的決定。

問:ING安泰就像是您的小孩,未來您對它的期許是甚麼?

潘:跟對待我的孩子一樣,我從來沒有告訴小孩我希望他們將來要做甚麼,完全不講,沒有給他們任何期望。我就是提供他們很好的教育,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對ING安泰這個孩子來說,這兩件事應該都做到了,如果到現在他們還要聽我的期許來做事的話,就再也長不大了!就像我寫的書「聽老闆的,就錯了!」一樣,聽老闆的話才去做事的人,是沒有自己的思考、很懶惰的人,這種人看起來很忠誠,但是這種人對公司影響很大,因為他會害公司、害整個團隊。

問:有時會聽到ING安泰外勤同仁抱怨說現在公司改變很多,而對您主政時的一些做法,譬如說「ING安泰的業務員說了就算」很懷念,對同仁的這種說法,您怎麼回應?

潘:改變是應該的,不改變怎麼行,我自己現在的很多想法與做法也跟以前不一樣呀!過去ING安泰所做的一些事,是因為當時沒人做所以很容易突顯跟同業的不同,現在其他公司追上來的時候,差距就縮小了,要突顯自己拉大差距並不容易。ING集團是一個非常講求風險控管的公司,無論是業務或財務的風險管理都很確實執行。

準備金提存不足 是國內壽險業非常嚴重的問題

問:有人說ING安泰之所以改制為子公司,是因為集團不願承擔巨額利差損,所以想要切斷跟台灣分公司的關係,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呢?

潘:那要先問這樣說的人他們公司提了沒?他們公司的問題跟我們一樣呀,或許比我們還嚴重呢!為什麼他們不提呢?基本上,利差損的問題是台灣每家壽險公司都有的,如果連ING安泰都要補提那麼多準備金,那其他更大的公司就不用多講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沒有在財報上反應這個問題,就有欺騙投資大眾的嫌疑。

問:國內的利差損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潘:我認為這應該要怪當時的主管機關。因為當年主管機關不准我們賣其他的保單,只能賣這種長期保證利率而且是保證高利率的保單,我是精算師當然了解,當時我們能賣的大約是3%或3.5%利率的保單,但主管機關說保險公司是暴利,只能核准那樣的保單,不但要長期保證利率還要保證分紅,這基本上都是錯的。主管機關應該制定好的利率政策來幫助壽險業,譬如特別提供壽險業長期的債券,或增加投資工具等。至於改制為子公司後,會讓台灣ING安泰的財務更透明,而且能擁有自己的資金,對保戶的權益應該更有保障才對。

壽險業務員一定會越來越少 因為要更專業

問:這幾年保險市場變化很大,您認為保險業務員會不會越來越少?

潘:一定會的,因為要越來越專業,這是好事。保險絕對是需要人的行業,對經營者來說培養業務員很重要,而且花錢做教育訓練不是為了要和其他通路的人競爭,而是為了提升對保戶的服務素質。

問:您如何看待銀行保險在台灣的發展前景?

潘:我認為佔率會越來越高,但銀行保險的經營模式有兩種,一是先透過銀行端銷售簡單的商品,等客戶進來後再把資料轉給業務員去做更深層的服務,譬如加保、退休規劃等;另一個方式就是,直接讓業務員去接觸銀行的客戶,如果能結合這兩種模式,就能成功也會賺錢,否則若單純要靠做銀行保險賺錢是不容易的。

賣太多投資型商品 會對壽險業與業務員造成很大傷害

問:記得國內壽險業剛推出投資型保險時,您並不是很認同,事隔多年,您的想法變了嗎?

潘:沒有!投資型保單很容易發生直接跟其他金融商品比較的問題,如果沒有將保險部分拉高,讓死亡保費所佔的比率多一些的話,早晚客戶會在比較後發現,為什麼透過保險買基金會比較貴,所以我認為賣太多這種商品,長期來講對業務員或對壽險業都是傷害,而且是很大的傷害。

問:既然這樣,為何許多公司都還要主推這種保單?

潘:因為風險低!雖然利潤少但沒有風險成本的問題,而傳統的保單利潤雖較高但扣除風險成本後,我覺得兩者是差不多的。但是既然是差不多為何不做保險本業,再這樣下去是不是很可惜呢!像我這次去太平洋人壽,只要求自己做到一件事,就是我們要提供「長期壽險保障」6個字,至於其他所有的成效評估,全都是用來檢驗是不是做到這件事。許多老闆談的就是市佔率、就是賺多少錢,都在講要做多大,但我認為應該是做長不是做大,還是回到「長期壽險保障」這6個字上。這樣做雖然壓力很大,但很具挑戰性,這是我喜歡的事!

去大陸發展 跟18年前來台創業有何不同

問:這次去大陸發展跟18年前來台灣創業,有何不同?

潘:很不同。18年前來台灣憑的是一股衝動,那時對台灣的狀況都不了解,連國語也不會。不過我很幸運的遇到許多貴人,因為有他們的幫忙才能夠成功,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這次去大陸,因為之前就有多年的合作經驗,對那裡的狀況也比較了解,所以基本上是很不同,也很難比較的。

問:大陸保險業目前最缺乏的是甚麼?您此去對自己的期許為何?

潘:大陸那邊在我看來,非常需要保險的專業,沒有人給他們一個方向,也缺少一位業界領袖。太平洋壽險是一個國營企業,與外商很不同,對我而言,要改變國營企業是一項新挑戰,我希望能把新觀念與新作法帶進太平洋。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業界首創!參數型地震保險明日上市 填補台灣市場天災保障缺口
台灣是世界上地震風險最高的區域之一,但商業地震險投保率卻始終偏低,主要因為地震險的費率及自負...
市場訊息
富邦投信:FED釋鴿派訊號 高評級債出頭天
FED如預期維持基準利率不變,除下調今、明年經濟展望預測外,更暗示今年將停止升息,明年亦僅剩1次的升...
市場訊息
中國人壽:《我的榮耀晉升之路.張啓峯》從招生到增員 行動力創造高定著率
經歷6年補教業操練生活,13年前金融海嘯時毅然選擇投入保險業,因為中國人壽的完善制度吸引張啓峯轉戰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