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在超音波看到的胰臟癌
| 2011.01.01 (季刊)

胰臟癌篇

鍾啟隆(化名)51歲,花農。5年前的某一天,上腹部和背部突然劇烈疼痛,就醫後檢驗報告只看到胰臟發炎指數飆高,因此只靠斷食緩解發炎症狀,並沒有做其他醫療處置。

但是這股疼痛感並沒有因此改善,剛開始每隔二、三個月發作一次,後來疼痛週期愈來愈密集。3年多前,他再度就醫,在胰臟超音波檢查中出現一塊陰影,醫師判定可能是黏液狀的惡性腫瘤。

與多數初得知罹癌的患者不願面對病情一樣,鍾啟隆除了震驚與恐懼之外,也抱著懷疑的心態,堅持拒絕接受手術治療。鍾太太力勸無效,夫妻倆為此發生多次爭執,日子就這麼一天拖過一天。

這樣經過半年,超音波掃描發現胰臟長出實體腫瘤,鍾啟隆才接受罹癌的事實,並住院切除胰臟體部、尾部和脾臟。本來以為手術之後,身體應該可以慢慢復原。

沒想到5個多月後,鍾啟隆又因為膽道阻塞,引發黃疸,只好再接受第二次手術,摘除胰臟頭、膽囊、部分大腸及十二指腸。

在不到半年內就做了2次重大手術,鍾啟隆的體重一下掉了15公斤,體力大不如前,加上胰臟、脾臟及膽囊已全部切除,除了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之外,身體的免疫功能和脂肪的消化能力也大受影響。

好不容易走過超高危險手術的鬼門關,治療的痛苦還沒過去,3個月後醫師在術後追蹤檢查時,竟發現鍾啟隆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肺部和肝臟,即使早已知道癌症可能轉移,但是這麼快速的惡化,對才經過2次重大手術,正準備喘口氣的鍾啟隆來說,真是難以接受,更糟的是,連醫師也束手無策。

在無計可施的絕望中,鍾啟隆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到大型醫院接受臨床試驗,經過一年半的化學藥物加標靶治療,腫瘤依然沒有獲得控制,臨床試驗宣告失敗。

至此,鍾啟隆放棄尋求更積極的癌症療法,回到老家附近的醫院接受化學治療,只求能夠抑制腫瘤血管增生。

鍾啟隆抗癌的路實在辛苦,因為剩下的日子不多,他更珍惜當下的每一天,他說雖然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不過他真的很希望盡量延長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復發率9成,5年內走掉8

胰臟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9,其中男性是女性的1.4倍。胰臟癌治癒率極低,而且很難在早期發現,惡性程度往往令醫師束手無策,難怪不少人總會把胰臟癌與「治不好」畫上等號。

一旦出現腹痛、黃疸,通常已是末期

胰臟癌之所以很難早期發現,主要在於人體的腹部有許多器官重疊,而胰臟又「躲」在腸、胃及肝臟的後方,當胰臟腫瘤引發上腹部疼痛時,除非腫瘤同時壓迫膽道併發黃疸,否則即便是專業醫師,也很容易忽略患者罹癌的可能性。而一旦出現長期腹痛、黃疸等症狀,代表腫瘤已經大到侵犯周邊器官或血管,通常已經是胰臟癌末期。

胰臟癌的其他症狀還包括背痛、體重銳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疲倦、發燒等現象,晚期病患可能會在上腹部摸到堅硬的腫塊,當病情嚴重時,病患還會排出灰白便及形成腹水。

超音波是最常使用的檢測儀器

腹部超音波是胰臟癌最常使用的檢測儀器。國泰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黃奕文表示,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0.5公分以上的胰臟腫瘤,但超音波容易被擋在胰臟前方的腸、胃道氣體干擾使檢查的準確度打折扣,且腹部脂肪較厚,某些較小的腫瘤不易偵測,因此光靠一次檢查結果,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檢查,則能提高偵測出胰臟腫瘤的機率。其中,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將胰臟器官大部分的腫瘤定位出來,可看出胰臟腫瘤侵犯鄰近器官及周邊血管的程度,以評估手術的可行性。至於核磁共振造影則能看出胰管壁是否有瀰漫性病變或癌化的現象。

逆行性膽道胰管攝影術(ERCP)也常被醫師作為胰臟癌的診斷工具,不過這種將內視鏡從患者的口中置入的檢查方式具有侵襲性。

診斷出胰臟癌時,多喪失治療先機

而抽血檢查CA19-9指數,也是診斷胰臟癌的指標之一,只要指數大於正常值37U/ml,就有罹癌的可能性。黃奕文強調,CA19-9診斷胰臟癌的準確度仍不理想,雖然對於2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可達七、八成,但是較小的胰臟腫瘤就無法從CA19-9的指數中看出端倪。
不過黃奕文說,即使醫學不斷進步,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工具至今仍相當缺乏,不論是現有的影像學偵測技術或抽血檢查,當診斷出胰臟癌時,癌細胞往往已形成腫瘤,不但喪失治療先機,預後也很差。

工程最大,危險性最高的手術

在胰臟癌的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表示,目前治療胰臟癌的主要方式是手術,除非腫瘤侵犯重要血管,或者癌細胞已有遠處器官轉移,才會直接採取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等姑息性療法。

但胰臟癌手術通常只做部分切除,因為當患者的病情已經嚴重到需要將整個胰臟摘除的時候,通常癌細胞也已經發生遠端轉移,即使摘除胰臟,對病情也沒有太大幫助,甚至可能因為摘除胰臟後,體內無法分泌胰島素,而死於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的疾病。石宜銘指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胰臟癌的主要手術,切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空腸上端、胃竇部、膽囊、總膽管。

由於牽連許多腹部器官,手術的過程相當複雜,是所有腹腔手術中,工程最浩大、危險程度最高,同時也是開刀時間最長的手術。胰臟癌手術的死亡率高達10~20%,即使有經驗的醫師可以把手術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但仍有40%的機率會產生胃收縮不良、腹內出血等手術併發症。

改善疼痛,是化療主要貢獻

大部分的胰臟癌等到有明顯症狀時,腫瘤往往已經無法切除。石宜銘表示,約有85%的胰臟癌患者無法進行手術,這時就只能接受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不過,黃奕文說,由於化學治療的反應率平均只有10%,且大多只是為了抑制腫瘤生長,盡量維持病情穩定,而難以使腫瘤縮小、消失。因此,改善疼痛症狀反而是化療對胰臟癌患者較顯著的貢獻。

在標靶治療方面,黃奕文說,目前用於治療胰臟癌的標靶藥為得舒緩(Tarceva),一顆要價2700元,健保並不給付,患者若自費用藥,每月藥費約需7~8萬元,但是療效不佳,從臨床統計來看,使用標靶藥平均只能讓胰臟癌患者多爭取半個月的存活期。

復發率9成,5年存活率低於2

石宜銘說,胰臟癌是預後相當差的癌症,就算是能夠手術的病患,術後復發率仍高達9成,5年存活率只有5~20%、平均存活期約12~19個月。至於不能手術的病患,平均存活期更是只有4~6個月。

黃奕文表示,胰臟癌發生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從臨床統計來看,有抽菸習慣、胰臟癌家族病史及酗酒導致胰臟慢性發炎的族群,都有可能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此外,胰臟癌的好發年齡以65歲以上居多,顯見老化也是胰臟癌的重要因子之一。

要預防胰臟癌發生,一般人能做的除了避免菸、酒之外,大概就是保持正常作息,並且維持均衡飲食,盡量遠離癌症的危險因子。

胰臟

位於身體左上腹部,形狀扁長,橫躺在上腹部的中央,分為頭、頸、體、尾四個部位,主要功能為分泌胰液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以及分泌胰島素、升醣激素來調節葡萄糖、脂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全球人壽:年輕人投保掌握3重點:以傷害險優先投保並注意保額、醫療與重大燒燙傷
2015年臺灣發生最大宗的年輕人八仙塵爆意外傷害事件,傷者中以年輕人為大宗,尤其以20~29歲的年輕...
健康醫療百科
【健康存摺】數位時代 就醫紀錄全都露?!
古代有許多帝王追求長生不老,經過時間淬煉,終於證實不過是天方夜譚。現代人在科學的協助下,雖然無法逃避...
健康醫療百科
喝咖啡傷身? 提神醒腦可改吃這些......
咖啡含咖啡因,喝完會加速新陳代謝,能刺激交感神經作用,藉此提振精神、增加工作專注力。不過,醫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