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游琇惠(化名)62歲,大約兩年前因為常常腹痛,解便裡急後重等症狀而到醫院看診,在大腸鏡檢查中看到直腸因為長了息肉而腫脹,經切片證實罹患介於2~3期的直腸癌。
被醫師告知罹患癌症已夠令人害怕,沒想到醫師評估病情後說,因為癌細胞生長的位置距離肛門口不到10公分,建議開刀切除癌,同時做俗稱人工肛門的腸造口手術。
想到「人工肛門」,全家人都覺得無法接受。在和醫師溝通後,決定先做放射線和化學治療,讓病灶萎縮並先防止癌細胞擴散,再討論後續的療法。
雖然每次到醫院做放療總有家人陪她,讓她覺得很溫馨,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想到可能必須做人工肛門,游琇惠就非常焦慮,經常含淚到天明。
就這樣經過4個月,療程終於結束了。坐在醫師面前,游琇惠的心情好像等候法官宣判的犯人。醫師說,雖然直腸息肉幾乎完全萎縮消失,但仍然必須手術切除癌變部位,這句話聽在游琇惠耳裡跟無期徒刑沒有兩樣,顧不得診間裡還有其他人,眼淚忍不住潰堤。雖然醫師說會盡一切努力維持器官的完整性,但也不諱言,萬一術後結果不如預期,還是必須做腸造口,希望她要有心理準備。
手術排定在兩週後。游琇惠萬般無奈,只能祈求手術順利。就在進開刀房前一個禮拜,一個多年不見的好友聽到她罹癌的消息到家裡來看她。朋友聽完游琇惠的病情與憂慮,介紹她去另一家醫院,因為聽說那裡有位醫師應該可以做更好的處置。
游琇惠半信半疑,但是反正多聽一位醫師的意見也沒壞處,而且說不定可以找到新的機會。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游琇惠於是去看了朋友推薦的那位醫師。
醫師仔細看過游琇惠的病歷資料後先說了一句「這沒甚麼大問題啊!」,接著告訴她,以目前狀況來看,並沒有到做腸造口的程度。一開始游琇惠還不太敢相信,不過一句可以不做人工肛門,真的讓她立刻卸下幾個月來壓在心頭的千斤重擔。
隔週醫師就幫游琇惠做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癌變部位後,再用自動吻合器接合截斷的腸道。手術結果非常成功,術後動刀部位幾乎沒有感覺到任何不適,而且因為傷口小,二週後游琇惠就出院了。幾天後就是農曆新年,大病初癒的游琇惠,剛好趕上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那一次的年夜飯對如獲新生的游琇惠,和一路陪伴她抗癌的家人來說,真是意義非凡。
現在的游琇惠身體狀況不錯,每半年回診一次,做例行性的抽血及斷層掃瞄等追蹤檢查。
每次談起找到這位醫師的機遇,游琇惠總是真情流露,感激不已。
黃金50,不要讓腸癌得逞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數排名第二,每年約有1萬個新增個案;死亡人數排名第三,直逼肝癌、肺炎。其實大腸直腸癌很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也不錯,每年卻奪走四千多條人命,令人扼腕。
20分鐘大腸鏡,找出早期病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醫師說,大腸和直腸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專一性因素,但卻是少數可以相當準確地早期發現,而且預後很好的癌症,民眾如果定期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或大腸鏡,就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
因為是否出血與癌細胞生長的位置有關,因此若自覺不適、大便習慣改變(包括排便次數、顏色、形狀等)或有家族病史者,最好還是做大腸鏡檢查。而且7到8成的癌症是從息肉變化而來,其中又以腺瘤息肉癌變機會最大,大腸鏡檢查能夠早期發現息肉,並直接切除或取樣做切片。
做大腸鏡前必須確實喝瀉藥與禁食,讓腸道完全清乾淨,這樣,有經驗的醫師,從大腸鏡進入到退出,來回就應該可以看到腸道內的完整狀況,甚至判斷是否已發生癌變,檢查全程約需15到20分鐘。醫師認為必須做的大腸鏡檢查屬健保給付,如果排斥不舒服的感覺,可以選擇無痛大腸鏡,麻醉費用大約2000~3000元,必須自費。
魏柏立說,息肉癌變的過程約5年到10年,如果第一次做大腸鏡沒有發現問題,接下來每5年追蹤一次即可,其間每年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說,做大腸鏡時切除息肉者,日後需確認是否再發;有潰瘍者必須觀察治療效果;息肉顆數太多或太大者,表示腸黏膜在發生變化,需要較密集的大腸鏡追蹤。
直腸以放療為主,太接近肛門才做腸造口
萬一確定罹癌,「是不是要做人工肛門?」幾乎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問的問題。
郭立人說,43%的癌症發生在直腸,直腸大約12到15公分,當直腸被糞便撐滿,就會產生便意,如果一時不「便」,糞便會暫時「退回」乙狀結腸暫存。這套運作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因此,如果癌細胞發生在直腸,醫師通常會盡量採取放射療法,以保留這些功能。
通常只有發生在直腸且接近肛門7公分以內的癌變,才會考慮是否要做人工肛門,有些腫瘤長在距離肛門二個指節內,即3到4公分,很有經驗的醫師,都還可以做到保留肛門的外科手術。
魏柏立說如果癌細胞真的太接近肛門,或已經侵犯到肛門的擴約肌,就只好拿掉直腸與肛門,另外在左下腹做腸造口,即永久人工肛門,由病患或照顧者以「手動」法清理腸道。
結腸以手術為主,3期可口服化療藥
至於發生在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的腫瘤則以手術切除為原則,再依分期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大腸手術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發生滲漏,引起感染,嚴重者可能因腹膜炎等致命。過去用傳統的方法縫合腸管時,滲漏率較高,但隨著各種自動吻合器的發明,已降低至10%以下。
第一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在90%以上,第二期約80%,第三期則約60%到70%,如果已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者,以第二、第三期最多。若已到第三期,就必須採取化學治療,目前健保給付除了化療注射之外,也提供口服化療藥物截瘤達(Xeloda)。
而大腸癌一旦轉移,多以淋巴結、肝臟與肺為主,從其他器官轉移到大腸的不多,大多從附近的卵巢、膀胱而來。
不要錯過揪出癌變的最佳時間
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是50歲以上,所謂「黃金50」指的就是50歲以上民眾若能定期檢查,就可以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
乳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患者、一等親有罹患大腸癌者、有大腸腺瘤或潰瘍性大腸炎等病史者、代謝症候群患者或肥胖者,更應定期做檢查。而一等親罹患大腸癌的年齡越輕,越要當心,最好比一等親罹患時的年齡(例如50歲)小10歲時(即40歲)就接受大腸鏡檢查。
上完廁所沖水前,請看大便一眼
除了定期檢查之外,平時若有大便變細、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的感覺、便血、體重突然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腹脹等最好盡快就醫。
魏柏立建議民眾,要養成便後沖水前看一下大便形狀、顏色、粗細的習慣,通常就診時,這些都是醫師會問的重要問題。大便習慣的改變也是警訊之一。一天大便3次或3天大便1次都算正常,但是若是原來一天大便一次者,突然變成有時一天3次,有時3天一次,就要留意是否有腸病變。
郭立人說,有些人有習慣性便祕需吃瀉藥,或有腸躁症,經常性拉肚子,大便不成形,很難從大便習慣或形狀觀察出是否有甚麼改變,因此應該先排除大腸病變的可能,確定是功能問題所致,以免錯失早期發現癌症的機會。
當然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癌的可能,包括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習慣,維持恆常體重。
游琇惠的保險,一張產險公司的健康險
當發生需要保險的狀況,才感嘆「早知道」的故事還不少,游琇惠雖然有其他保險,全部的給付也還夠用,但是想到就在她發現罹癌前不久,她才把一張繳費多年的癌症險保單解約,還是難免覺得很可惜。
不過還好她所加入的公會有幫會員投保產險公司的健康險,罹患癌症一次理賠10萬元,加上住院、手術醫療保險金,以及自己投保的壽險醫療險,游琇惠一共獲得近30萬元的保險理賠,讓她在支付腹腔鏡手術費用,以及選用副作用較低的非健保給付化療藥物後,剩下的雖然不多,但這些保險的確都幫上忙。
游琇惠說,自己身體一向硬朗,且家族成員也沒有罹癌病史,一直覺得那張防癌險的保費實在太貴,所以才會在繳費多年後解約。她說,現在她可以理解防癌險的重要。
坊間健檢,60公分大腸鏡檢查與CEA的迷思
坊間一般健檢大多提供60公分大腸鏡檢查,比起全長約120公分的大腸,只做了一半。
大腸鏡必須從肛門經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一直到小腸口全程做完,而大約1/3的息肉發生在右側,如果沒有做完全程,就無法找出全部的息肉或癌變組織。尤其右側大腸很寬、空間很大,即使腫瘤已發展到相當程度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做大腸鏡檢查時這個位置更不能忽略。
至於小腸雖長達300~400公分,但極少發生癌變,因此很少做篩檢。
另外,健檢常見大腸直腸癌檢查項目還包括抽血檢查CEA(胎原蛋白)。CEA指數用來篩檢大腸癌可能會有偏差,因為大約1/3的大腸癌患者CEA並不高,且CEA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抽煙、發炎、肝功能等。因此CEA只能當參考用,不能拿來篩檢大腸癌,更不能代替大腸鏡檢查。在醫院CEA通常用來做術後追蹤用。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獨家專訪】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我會做自己」 保險業鬆一口氣?(上)十五年前就曾擔任金管會保險局局長的黃天牧,五月二十日接任金管會主委時,不僅大受保險業歡迎,更獲得藍綠... | 財經時勢 越南暴動,國內8家產險無損失
越南排華暴動持續延燒,理賠問題備受關注,產險公會今(16)日表示,目前已確定8家產險業者未受波... | 市場訊息 宏利投信:中國經濟明顯轉佳前 拉美市場投資展望趨向保守由於油價持續下跌走勢,加上全球原物料主要消費國—中國經濟走弱,原物料市場行情不振,使得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