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每30分鐘多一人 儲備面對失智的能量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3.12.04 (新聞)

臺灣65歲以上長者平均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是每5人當中就有1人,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平均每30分鐘增加1人,衍生的醫療問題、照顧問題喊法律問題失值得重視。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列出失智症十大警訊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時間地點混淆、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情緒個性改變等情況。他強調,有這些徵兆不代表一定患有失智症,因為失智症患者不僅僅面對記憶力下降,有時也因為發現身體變化而產生自理困難、擔心影響工作和未來等情緒,可能導致憂鬱或焦慮。

「關於失智症所經歷的過程,可以根據病況的嚴重程度進行區分。」徐文俊解釋,第一階段是極輕度的失智,在這階段患者可能有些行為改變,但仍能獨立生活。進入輕度階段,患者可能迷路、生活技能下降,需要更多照顧。中度嚴重階段表現為無法控制上廁所的情況,需要家屬協助,並伴隨著無法辨別天候穿衣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當達到重度時,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可能長期臥床並產生一些併發症,最終導致死亡。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亦舉例補充說明,面對身體狀況變化,有時患者因面子問題不願承認,形成所謂的「防衛機轉」,延誤就醫。她舉例,有位學生的母親發現算術能力下降,為掩飾問題,只用大鈔讓對方找零。郭慈安鼓勵患者不要因感到不好意思而延誤就醫,失智症的情況應像一般感冒一樣及早處理,才不至延誤黃金就醫時間。

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分享,多年前有一位親人在退休後情緒低落,被誤以為是憂鬱症,直到親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被送到警局,才發現是失智症。蘇家宏強調,不論何種疾病,財務規劃都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失智症,不能畏懼面對,妥善的財務規劃能夠保護自己,減輕家人的壓力,讓生活無後顧之憂。

主持人:現代保險健康理財傳媒創辦人​ 黃秀玲教授

來賓: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徐文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
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蘇家宏

 




編輯推薦
健康醫療百科
低頭族易頸椎病變 嚴重恐大小便失禁
捷運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小小的螢幕加上昏暗的燈光,導致使用者頭愈來愈低,通勤一趟下來就是一個小時...
健康醫療百科
健康看板
香蕉助排便?止瀉?顏色有學問! 香蕉有效舒緩便秘?營養師提醒,香蕉成熟前後的營養成分不一樣,已...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億」級棒!富邦人壽網路投保累計保費收入破一億元!!
為讓民眾能更彈性地進行保險理財規劃、有更便利的繳費管道,富邦人壽領先業界,在11月推出高規格網路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