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二○二二年對整個保險業都是辛苦的一年,產險業身陷防疫險理賠的無底洞,六家公司相繼增資近千億元,而部分險種因為損率太高可能調漲保費,讓民眾誤以為產險業藉此轉嫁防疫險虧損。
壽險業則因美國聯準會五度升息引起的骨牌效應,導致部分公司淨值大幅減損,甚至出現淨值比為負的歷史紀錄,在金管會同意進行資產重分類後,雖有多家公司的淨值得以提高,卻也引起其他業者、學者質疑,消費者對「保險公司會不會倒」的疑慮也並未消除。
那麼台灣的保險業真的有事嗎?保險畢竟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而保險經營牽涉到全民的保險權益,民眾應該有知的權利,在相關訊息雜亂之際,更需要來自專家學者的客觀解說與專業建議,【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特別邀請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簡仲明、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及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主任兼商學院副院長詹芳書三位專家來為民眾解惑。
保險公司會不會倒?
會計或清償能力問題?
「保險公司會不會倒?」彭金隆說,的確有很多朋友因看到某些保險公司淨值太低擔心自己投保的公司是否安全,「我會告訴他,如果是因為淨值低而擔心的話,就必須先了解保險公司淨值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他說,擔心淨值低無非是擔心保險公司的資產無法清償負債,但保險公司報表所呈現的是會計負債而不是法律負債;也就是說,目前保險公司財報上的負債,是把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負債都折現到今天來看,這只是會計上的一個處理方法,並不是保險公司目前就必須要償還的債務,而且未來還會有很多變數發生。
「如果單看淨值的短期變動就擔心的話,未免過於杞人憂天。」彭金隆說,目前主要是因為美國利率大幅上升,導致產生資產未實現評價損失,是一種短期現象,不過長期來看,保險業的體質的確是該關心,民眾要關心但不用太憂心。
詹芳書接著表示,一般所說的「倒」在學術上稱為喪失清償能力,也就是說,立即變現的資產不足以支付立即發生的負債。若檢視各家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目前並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因為壽險保單都是長期的合約,這些合約的履行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但我們看不到所有保單都要在同一個時間點一起理賠的狀況,自然也就不會有要在同一個時間點處分所有資產的問題。因此,這到底是一個會計上的問題或是失卻清償能力的問題,民眾要先分清楚。」
相較壽險是長期合約,承保一年甚至更短期合約的產險業,在經過防疫保單巨額理賠下,是否可能有失卻清償能力的問題?「通常保險公司財務發生問題都是漸進式的,不會有今天睡一覺,明天醒來就倒閉的事情。」簡仲明表示,防疫保單的情況的確比較特殊,也對產險公司的財務造成很大的壓力,所幸在主管機關嚴密監控以及平時就要求提存各種準備金,加上各公司股東的支持下,目前各產險公司的財務狀況都還算穩定。
淨值比與RBC兩大指標
壽險公司財報的關鍵密碼
保險公司財務健全與否的密碼都在財務報表當中,那麼民眾要如何從保險公司的財報中了解關鍵密碼?大學唸會計的彭金隆表示,各行業的會計準則最複雜的非壽險業莫屬,國際上許多專家為了描繪出壽險公司負債的樣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制定出台灣要在二○二六年實施的新會計準則。「老實說,民眾真的想要知道保險公司未來會怎樣,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去看保險公司的財報也要非常非常的注意。」但有兩個重要指標可參考,就是淨值比和資本適足率(Risk Based Capital, RBC)。
所謂淨值比,就是資產減負債的餘數(即淨值)除上資產所得的比率,若未達三%,就不符合主管機關監理的標準。不過,淨值比只能觀察短期的狀況,因為它隨時都在變動。以過去兩年來說,前(二○二一)年壽險業的淨值是歷史的高峰,但隔不到二、三個月就急遽下滑,到去年底已是自二○○八年以來次低的水位。「如果民眾很關心的話,我建議可優先參考資本適足率,這個比率會比淨值比好懂一些。」彭金隆說,如果保險公司RBC比率適足的話,民眾就可以比較放心。
對於RBC的內涵,簡仲明進一步解釋,就好像一個人做生意時要有本錢,這本錢就是自有資本,而做生意也會有風險,這風險在保險重要指標中稱為風險資本,也就是所銷售保單未來要承擔的風險成本,而自有資本占風險資本的比率就稱為風險資本適足率,目前監理標準最低是二○○%,也就是說,若要做一百元的生意就必須準備二百元的資本,這個指標保險公司每半年就要公開一次。但簡仲明也強調,觀察資本適足率要看長期,至少觀察個三、五年,才能對該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RBC是綜合的長期指標
淨值比反應短期波動
民眾買了保險當然會關心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尤其是壽險,若發現自己投保的公司RBC或淨值比未達標時,應該如何面對?
詹芳書用體檢舉例說明,抽血檢查若發現肝指數偏高,可能是近期熬夜或飲酒過量導致,若另一指標胎兒球蛋白很穩定,就代表肝臟沒有什麼問題,前者反應短期的波動,後者則是長期的綜合指標,這剛好是淨值比與資本適足率的對照。他說,用一個重要指標觀察身體的綜合狀況是比較具有參考力的。去年淨值比低於三%的壽險公司中,只有一家RBC不到二○○%,如果兩項都沒有達標,才需要擔心。
彭金隆則以確診為例表示目前確診九九.五%都是輕症,根本不必擔心,但若原本體質就不好、有慢性疾病或症狀持續較久這三種狀況時,就必須要留意。意思是說,對於淨值比未達標的短期現象不用太擔心,但若該公司原本財務狀況就不好、淨值一向很低或過去就存在一些問題,或是景氣回溫各公司淨值都回升了,但這家公司淨值卻還是很低時,保戶就需要留意了。
更多完整精彩完整文章,都在已出刊的1+2月號《現代保險》雜誌!
編輯推薦 | ||
投資理財 我不結婚 保險應該怎麼買?不難發現,近年愈來愈多戲劇著重討論「不婚男女」議題,二○○九年風靡全台的《敗犬女王》,劇中女主角單無... | 市場訊息 富邦投信:永續經營當道 公司治理為首最近火紅的永續投資同時包含了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ESG)等三個面向,投資上則以公司治理為首。富邦... | 人壽保險 醫界相驗鬆散 保險理賠爭議不斷
壽險公司一年處理的死亡給付超過十三萬件,每一件都必須審視受益人檢附的死亡證明書。尤其壽險、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