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曾經有個一家四口買了五十六張保險的太太,抱來全家保單請我幫她看看,因為她還想要再買保險;桃芝颱風過後,我到花蓮縣鳳林去,親眼看到十個死亡同胞中,只有一個人有保險。」當有人問我,台灣投保率已超過一四○%還有發展的空間嗎?未來是不是只能賣投資型保險?我就會拿出這個例子與他分享。
做過保險的人都知道,愛買保險的人就是愛買保險,雖然已經買了五十六張,還是想要再買;不買的人呢?其背後應有不為人知的原因,若能瞭解原因、突破心防,要做到他們的保險並不困難。
這樣的現象所透露的是,分配不均的台灣保險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越不平均的投保狀況,就代表客戶的保險問題越多,因而需要業務員服務的機會也就越大。
以愛買保險的人來講,雖然花很多錢,買了很多張保單,但未必都買得正確、買得足夠,把儲蓄當保險、視定存為保障的消費者大有人在。
像去年熱賣的六年躉繳的「定存保單」,在八十六萬躉繳保費、一百萬身故或滿期給付的合約內容下,其實保戶買的保障只有十四萬(一百萬死亡給付中有八十六萬是自己的錢)。這也就是國內壽險保費不斷成長,但平均保額卻急速下滑的主因。
至於那些還沒有保險的人,根據本刊「二○○三消費者購買行為調查」發現,他們最想買的險種是「儲蓄險」,而至今還沒投保的最主要原因是「沒預算」;儲蓄險保費不便宜,沒預算當然買不起,但保險是買保障非儲蓄,若能將兩者分開,沒預算應該一點都不是問題。
關於投資型保險,只是一種創新的商品,不是用來取代傳統的保單;民眾對保險保障的需求,不會因投資型保險的問世而改變或消失。在要為客戶「量身定做」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的今日,說明了保險市場不應該有所謂的主流商品,而充分瞭解客戶的需求與每個險種的特性與功能,更顯得格外重要。
為了驗證這樣的觀察,本期我們特別企劃了「最愛保險」——十大族群的保險之愛這個焦點話題。我們的編輯們辛苦地採訪了十種不同的消費族群,瞭解他們的保險需求、對保險的看法與購買保險的經驗等,受訪對象遍及各行各業,從立委、醫生、企業老闆、科技新貴、演藝人員、中小學生到檳榔西施不等,希望在這個有情人節、父親節的酷熱八月,給你沁入心脾的溫馨與涼透,以及開啟十大族群保險心門的金鑰。
編輯推薦 | ||
財產保險 警車打滑撞毀奧迪,車體險賠付後追償墾丁派出所一名入行10個月的菜鳥警員,昨(19)日駕駛警車外出,途中為閃躲右邊來車,失控打滑衝到對向... | 健康醫療百科 沒喝咖啡就頭痛 「咖啡因戒斷症」惹的禍許多人上班時習慣隨時來杯咖啡,一天下來不知不覺就喝上好幾杯,但週末在家沒喝,就開始感到頭部脹痛、提不... | 人壽保險 50萬娶某本 買地下保單一去無回
消費者蕭先生遇到的問題:
「2年前透過朋友認識在保險經紀人公司上班的賴小姐,她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