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黑暗M型現象
文/黎曉英 | 2008.04.01 (月刊)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很多人對「M型社會」這個詞朗朗上口,如果稍微留意,就可以發現,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或聽到這幾個字。

其實「M型現象」到處可見,例如最近保險業的兩個負面新聞就可以拿來比擬,一個是永達保險經紀人的「招攬不實」糾紛,一個是「誘殺梁姓遊民詐領保險金6,200萬」案件。

這兩件事為何可以相提並論?唸過保險學的人都知道,保險的兩大隱憂就是可能誘發「怠忽危險」與「道德危險」,前者是指「意圖不當得利而消極不作為」的危險,後者則是指「意圖不當得利而積極作為」的危險。

為了促成保單交易,刻意不提保險二字,例如把保險講成優惠存款,或者不談保單中的重要規定,例如把保單貸款或解約講成需要週轉時可以隨時把錢拿回去用,不僅不提貸款或解約這兩個詞,更不提保單貸款要付利息或解約會有損失,對招攬保險的人來講,這就是一種「意圖不當得利而消極不作為」的行為。

而詐騙集團耍手段坑殺遊民詐領保險金,當然就是典型的「意圖不當得利而積極作為」的行為。這個集團到板橋火車站及北縣各公園拐騙遊民,帶到淡水「老董的家」民宿軟禁,並為他們投保高額保險,再下毒手謀殺以詐領保險金。梁姓遊民只是遭誘殺者之一,據報載該集團至少曾「吸收」25名遊民,經警方調查,其中包括梁姓遊民在內有3人已死亡,另有近10人行蹤不明。

保險固然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但這個出自人類大愛的發明,也最容易把人性的善與惡曝露在利誘的嚴峻考驗之下。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不貪圖不當利得,因此也就不會有偏差行為,但少數人的確過不了關。那些敵不過誘惑的,若是賣保險的,為了貪圖佣金、獎勵,一心想成交,便因此招攬不實;若是買的,則耍盡手段,不惜取人性命,只為了詐領保險金。

這兩種人好比黑暗M型的左右兩腳,幸好這個M型很小,不過仍舊有賴保險業的良幣透過各種方法驅逐這些劣幣。此外也需要關心保險業發展的週邊機構一起出力。例如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推動全國保險日,宣傳保險的大愛;舉辦保險信望愛獎,傳揚保險真善美的精神。

雖然人性總有惡的一面,但是只要夠光明,應該可以趕走黑暗。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1年03月31日
新光醫院:「台帛旅遊泡泡」啟動 新光樂活未來館旅展搶先逛 驚喜好禮多 現買現抽好運連連 ...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發揮採購影響力 創造永續新契機 獲經濟部「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
新光人壽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責任生產與消費」(SDGs 12),發揮採購影響力,110年...
人壽保險
人生關鍵6階段 資產如何配置?
從出生到墳墓,一路由幼兒、青年單身,到家庭形成、孕育子女、家庭成熟、退休養老等,經歷不同階段。每個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