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最近遇到一些壽險業界的朋友跟我訴苦,說現在的保險市場不好做,我反問他們:「保險什麼時候好做過了?」回想起也在壽險業服務二、三十年的父母親(他們目前都已退休),好像從沒聽他們說過哪一年或哪一天保險特別好做,一點一滴的成果都是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有些從業朋友抱怨,景氣不好時,客戶沒錢買保險。但景氣好時,他們一樣抱怨客戶不買保險,因為客戶的錢都拿去投資股票或買房地產了。就像時常聽到的一句話「景氣好,一樣有人破產倒閉;景氣不好,還是有人賺錢發達。」很多時候,拒絕並非來自於客戶,而是來自於自己。
因為了解就不怕被拒絕
一位入行不久的新手,在拜訪一位她認為極有可能成交的保戶的過程中不斷受挫。每一次她都會將被拒絕、放鴿子的過程,向她的處經理報告,而每一次處經理的結論總是教她「再去!」。到了被拒絕的第五次,這位新人受不了了,流著淚向處經理哭訴「已經去五次了,還想要我被拒絕幾次?」這位處經理告訴她:「我曾被一位客戶拒絕了十九次,到後來他不但成為我最忠實的保戶之一,而且從他身上衍生出的新客戶遠超過十九位;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就別害怕拒絕的考驗。考驗的結果,有可能換來他對你的肯定,外加一堆新契約保單;即使受挫又何妨?最壞也只是五次的拒絕罷了。」處經理繼續說「成功不會存在過去的拒絕之中,只可能發生在未來的某次拜訪。你可以哭喪著臉,繼續在這兒抱怨,也可以擦乾眼淚,想辦法再去找他。」
被拒絕的成因可能是行銷技巧不熟練,或是尚未能喚起客戶對保險的需求,但無論如何,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我曾聽一位消費者這樣說:「除了房子之外,保險可能是我這輩子買過的東西中最貴的。如果一個月要繳一萬多的保費,二十年下來超過二百五十萬元,我怎能不謹慎小心,選擇一家信譽良好的保險公司,以及真正能為我服務的專業朋友?」對客戶的不了解,往往是遭受拒絕的主因。
不要成為專門去找拒絕的人
記得在一個下著雨的午後,我正要走進辦公大樓,一個女子攔下我說︰「先生,不好意思能不能耽誤您一點時間,幫我填寫一下這份問卷好嗎?」我遲疑了一會兒,她繼續說道「我站在這裡一個下午了,連一份問卷都沒做到,回去之後一定會被主管罵慘的……」,原來她是壽險從業朋友。基於「日行一善」的信念,我填起了這份問卷。邊寫我邊問她「妳在這個行業多久了?」當我開始想要鼓勵這位勇氣可嘉,而且我認為她應該是一位壽險業新兵的同時,卻聽到了一句差點讓我手上的紙筆掉落地面的回答:「兩年了!」我訝異地問她「兩年了,妳還在路上做DS(陌生拜訪)?」她解釋,只是想嚐嚐被拒絕的滋味。我心裡想「該不會是平常被拒絕的太多,無處可走,才會淪落街頭做陌生問卷吧?」
行銷的方法千百種,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街頭的陌生市場是訓練新兵膽識與歷練的好地方;但這樣的行銷模式,似乎不太應該發生在經營了兩年,有眾多客戶等著她去做售後服務並持續開發的「熟手」身上,這個問題一定是——她跟客戶不夠「熟」,才使得她無法從既有客戶身上再衍生出新客戶來。
我相信一個屢戰屢敗的人,很難越挫越勇;再多的勇氣,也禁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但是有些拒絕卻是可以避免的。
保險好不好做,決定在自己
有一種業務員,當客戶遇到保險問題時,馬上會被想起來,而求助於他;另一種業務員,則是當客戶看到他的時候,就會想到保險,而要逃離。你是哪一種業務員呢?
不管環境怎麼變化,生老病死以及對別人的責任是逃避不了的,就是為了要解決這些問題,才有保險的存在。因此,保險好不好做,明天會不會更好,不是環境決定的;是你!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保險金信託,養老更保險台灣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270萬,占全國人口12%,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107年會到達14%,114... |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推Enjoy Life旅行平安保險 父母可為七歲以下子女網路投保國人喜好出國旅遊,根據交通部統計,2017年國人出國人數突破1,565萬人,創下歷來新高,以及《Vi... | 市場訊息 凱基人壽:凱米颱風來襲 凱基人壽提供六大保戶關懷服務凱米颱風來襲,凱基人壽秉持關懷保戶、提供全方位保障的服務精神,主動關懷各地保戶受災狀況,給予必要之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