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二○○九年資料顯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九.二%,相當於每十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其中以六十五歲以上男性的情況最為嚴重,糖尿病盛行率達二八.五%。
代謝能力衰退 糖尿病元凶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糖尿病是因代謝能力衰退所引起,因此,年齡愈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愈高。
糖尿病的保健有許多偏方,有說法表示少吃糖或多吃南瓜、苦瓜能預防糖尿病,但均未被醫界證實。
陳偉哲表示,糖尿病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第一型好發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第二型常見於成年人,而發生糖尿病的原因尚不明確。
雖然糖尿病與飲食習慣脫離不了關係,例如吃太甜會增加胰臟處理的負擔,加上代謝能力衰退,處理血糖能力下降,血糖堆積在體內就容易誘發糖尿病,但主要還是與年齡、體質肥胖、家族遺傳有關,其中肥胖是影響代謝能力最主要的原因。
肥胖 糖尿病高危險群
正常人身體會偵測血中葡萄糖值,若此值太高或太低,人體會自動調節回正常值,而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主要幫助食物中的糖份能夠順利進入身體細胞提供能量,當身體不再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不能被身體所利用時,就會引發糖尿病。
陳偉哲表示,脂肪組織會改變內分泌狀態,使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敏銳,也會影響胰島細胞的功能,因此,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險因子,而內臟型肥胖的危險性更高。除留意BMI值是否超過二十八,女性腰圍大於八十公分、男性大於九十公分都要特別小心。
新光人壽首席核保人曾仁健表示,保險公司會從被保險人的身高、體重推算BMI值,如果超過二十九,就會特別留意是否有高血脂、高血糖的問題,甚至進一步要求體檢以確定保戶的健康風險。
四十五歲以上 每三年做一次血糖篩檢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中不知不覺吃進更多澱粉,形成脂肪堆積,年輕人肥胖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曾仁健表示,從近幾年民眾在填寫健康狀況告知書發現,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核保時如果被保險人需要體檢,保險公司就會詢問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因為遺傳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四十歲以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上升,衛生署建議四十五歲以上,每三年就應該要做一次血糖篩檢。陳偉哲進一步指出,如果家庭成員有糖尿病史,代表家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血糖代謝異常的現象,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提高,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加以防範。
飯前血糖一二六 飯後二百 糖尿病確診
陳偉哲表示,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的方法,是在不同時間做血糖測試,若血糖值在飯前八小時超過一二六mg/dl、飯後二小時超過二百mg/dl,或作葡萄糖耐受測試,吃七十五克葡萄糖,二小時後血糖仍超過二百mg/dl,合併多喝、多渴、多尿等症狀,就可判定是糖尿病。
如果測試結果,血糖值沒有連續性超出標準,醫師會建議飲食控制加上用藥給予治療,減重是治療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最佳的治療方式是飲食控制,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若體重過重,最好能配合減重。
若減重及飲食管理無法控制糖尿病時,就必須遵照醫囑定期服用口服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陳偉哲表示,第一型糖尿病只能以施打胰島素控制,第二型糖尿病可以用藥或施打胰島素,但隨著時間增加、病況改變,口服藥物會慢慢失效,最終仍需施打胰島素,因此有國外學者建議第二型病患提早使用胰島素,除能有效控制血糖,也能減少慢性併發症的機率。
在核保方面,曾仁健表示,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已失去作用,而且發生年齡較早,未來併發其他疾病的風險更高,因此容易被拒保;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宜,又沒有出現心血管疾病等症狀,可以加費方式有條件承保。
控制血糖 減少併發症機率
血糖在大、小血管內阻塞,會使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及神經受損,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以及因脂肪堆積導致周邊血管病變,使足部血流減少,傷口不易癒合,或皮膚及口腔感染,都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若能妥善控制血糖,就能有效預防併發症發生。
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必須與飲食相互搭配,不能任意增減;食量多寡、早吃晚吃都會影響血糖值。陳偉哲表示,一旦吃得太多,或因感冒、感染正在服藥,超出糖尿病藥物的控制範圍,血糖就會太高;如果服用糖尿病藥物後,吃得太少或比較晚吃,血糖就容易降得太低,而出現不舒服、冒冷汗、頭暈等現象,此時若不即時補充糖分就容易昏倒。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隨身準備求助紙條和糖果在身上,必要時可由外人協助補充。
除了慢性併發症,糖尿病的急重症則有致命危險。陳偉哲表示,如果糖尿病控制不良造成血糖過高,會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導致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進而有生命危險。
此外,女性懷孕過程血糖過高,則會發生妊娠糖尿病,生產完後又會恢復正常,好發在三十五歲以上孕婦身上,嚴重可能會對胎兒發育、生產過程或母體造成危險。
管理體重 就能控制糖尿病情
控制糖尿病不難,但做起來卻需要無比的恆心與毅力,陳偉哲表示,良好的糖尿病照護要每天遵循飲食控制,持續運動維持標準體重,遵照醫師指示定時用藥,並注意身體狀況,若要透過食療來控制糖尿病情,最好與醫師充分溝通,不要隨便相信坊間的偏方,以免加重病情。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打造菁英團隊 成功方程式
能夠在最艱困的環境,創造最非凡的成績,是所有壽險業務員都嚮往的。三位處經理的保險年資,加起來... | 市場訊息 富蘭克林:市場消息紛陳 台股短線震盪 蘋概股挑大樑近日全球股市仍受制於聯準會9月升息動向波動,台股亦不例外,加上外資連日賣超且賣超金額擴大、期貨淨多單... | 市場動態 摔車偏癱非意外 400萬傷害險免賠
高雄吳姓男子在100年2月10日晚間騎乘機車發生車禍倒地,送醫治療後,經過半年仍未痊癒,因中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