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如何成為除權除息旺季的贏家
文/許派一(投顧公司協理) | 2004.08.01 (月刊)

每年8、9月不但是台股除權除息的高峰,也是增資股出籠的旺季。過去,除權行情之所以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在於配股後的填權空間;通常除權會讓投資人產生持有股數增加與價格變低的錯覺,因為參加除權所除的權值是自股價本身扣除,真正的資本利得是填權,而填權又與公司獲利的成長性息息相關,所以「高配股」通常又和「高成長」及「高獲利」劃上等號。因為除權行情所產生的資本利得增值空間相當誘人,所以投資人樂於買進股票參與除權。

業績具高成長性個股 才有除權行情的想像空間

一般來說,當大盤處於多頭走勢時,參加除權除息行情大多是有利可圖的,但仍得慎選個股。現階段以業績具高成長性的個股,較有除權行情的想像空間,換言之,不是每一檔股票都值得除權除息,除了不看好獲利前景、財務不透明股票的除權除息行情之外,包括員工配股率占盈餘比重過高的股票,也會遭到市場棄權的命運。

所謂的除權行情,是因為除權股填權所致,因為個股除權之後,常有籌碼閉鎖的效果,加上扣掉權值後使股價變低,無形中可提高原股東惜售的意願、並吸引新資金積極搶進該股票的誘因,於是造成股票價格的上升,這就是填權走勢。

一般而言,公司配發的股數與填權速度成反比,換言之,配股越多,越不容易完全填權,不過,因高權值股所產生的填權預期效果越大,所以高配股的填權行情才是每年除權行情的重頭戲。

除權前一週  投資人棄權的高峰

除權行情發動的時間可區分為股利公布後2~3天、除權前後1~2天以及除權2週後,前者為利多消息刺激短多行情;除權前後1~2天的行情,應該是棄權賣壓減輕後的反彈及部分填權行情;至於除權後才逐步發動者,通常是除權前股市陷入空頭,權值過高反而引發融資戶棄權賣壓,多殺多造成股價嚴重超跌後吸引買盤投入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除權前一週經常是投資人棄權的高峰,主要是融資戶及高所得投資人多半不願參加除權,因為參加高配股除權必須涉及補繳保證金與所得稅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問題複雜化,儘可能不參加股票除權。

低配股、高配息 上市公司新趨勢

近年來在實施兩稅合一、員工分紅侵蝕股東權益與股本膨脹稀釋獲利等議題陸續發酵之後,高配股已不再是票房保證,尤其在外資企業抨擊國內員工分紅制度的同時,上市公司這兩年大多傾向「低配股、高配息」的股利政策,特別是在微利時代,產業高成長動力不再,價值投資意識抬頭,高收益的定存概念股將逐漸獲得市場認同,股息殖利率高的個股也是不錯的資金避風港,成為投資人的最愛。

有鑑於今年國內仍處在低利率環境,所以高股息或高現金殖利率的個股,仍有替代定存的強大吸金能力,包含電信、金融股在內多檔報酬率高達8%~9%的高現金股利個股,股息報酬約是當前一年期定存利率的5~6倍,由於台股仍處在相對低檔,介入持有一年的時間,即可獲得相當5~6年的現金股息,加上個股填息機率頗高,長期持有的投資報酬可觀,於是鼓動定存族追價的風潮。

大股東與高所得戶 棄息棄權可避稅

現階段高股息股票被市場定位成「定存概念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兩稅合一後,凡參加分配股利、股息的所得屬於營利所得,都要併入綜合所得稅中課稅,對於適用最高邊際稅率的高所得者而言,就變成沈重的負擔,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與股市投資戶為了避免被課到最高邊際稅率,節稅方式是把股利所得轉換為證券所得,通常在除息、除權前把股票賣掉,尤其是在報稅季節中,大股東與高所得大戶紛紛採棄息、棄權來避稅,把股票丟給小股東。

舉例而言,甲股除息前的市價50元,股息5元,若參加除息,等於每千股獲配股息5,000元,以大股東邊際稅率40%算,隔年5月底每張就要繳2,000元的稅(5,000元Í40%=2,000元)。但如果在除息前以50元賣掉A股,以除息5元後的參考價45元,再買回來,卻只要繳交賣出證交稅150元(50,000元Í0.3%=150元)、來回手續費72元(50,000元Í0.1425%=72元)與64元(45,000元Í0.1425%=64元)等成本,就不用再繳任何所得稅,一來一往之間,一張股票參不參加除息就差距1,714元,除非是事前有把握甲股可以完全填息,否則股市大戶壓根不會鍾情「定存概念股」。

邊際稅率低的投資人 選擇除權可獲利且可節稅

另外,因為股利本身通常內含「可扣抵稅額」,如果上市櫃公司分配的股票中含有高可扣抵稅額,通常邊際稅率在25%以下的小股東可以享受租稅的利益,就優於高邊際稅率的大股東。根據財政部的資料,公司可扣抵稅額最高約33%,這是發生在公司繳了25%的營所稅,未分配盈餘加徵又繳10%,而且公司又沒有適用免稅優惠條款的情形下。所以,凡是邊際稅率低於25%的投資人都可以選擇含有可扣抵稅額的股票除權,除了可以賺取填權的資本利得之外,又可以享受稅負抵減的好處,真可謂一舉數得。

除權後約一個月就進入增資股出籠時期,在增資股套利操作實務上,要留意配股最好儘量避免零股出現,並利用融券放空的方式鎖定填權價差,這個策略的缺點是要準備2套資金,還要選擇券源充沛的證金公司或券商,才能避開鎖單期間可能發生標借的風險。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賴本隊是壽險公司 總經理中的常青樹
剛和興農人壽一齊歡慶走過十年歲月的總經理賴本隊,在「保險大家談」節目中談論年金保險時表示,他過...
市場訊息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預告》孤獨死的挑戰與防制新思維
台灣一人戶超過330萬戶,一人獨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因而衍生的孤獨死問題值得重視。 與台灣一...
市場訊息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看保險
台灣有超過10所大學的系所名稱和風險管理與保險有關,另有超過50所大學開設財金與精算等相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