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努力補修人性學分 創下近千億佳績
文/胥淑嵐 | 2005.04.01 (月刊)

2003年,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公佈最佳壽險業務員調查結果,ING安泰僅以1.6%的差距屈居第二,眼看著冠軍寶座就將到手,2004年,同樣的調查揭曉,ING安泰雖仍穩住亞軍地位,然而卻以落後4.9%的幅度,拉開與第一名的差距。那一年正好是ING安泰面臨業務員大量流失和組織調整關鍵的一年,就在業務體系劇烈變動的那一年,從未接觸壽險業務的陳俊伴,卻被高層相中出掌ING安泰業務體系。

沒有業務銷售的經驗 為領導業務大軍 補修人性學分

大學唸管理科學,就業生涯大半時間都是面對電腦機器的陳俊伴,工作性質一下子要轉換成管理遍佈全台超過1萬5千多位業務員,而且要一肩扛起業績成敗責任,著實是項「不可能的任務」。當人事令公佈時,甚至還有自家的業務員懷疑:一個從來沒有業務銷售經驗的人,可能勝任這個工作嗎?但生性樂觀,從不讓自己心情沮喪太久的陳俊伴,卻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項挑戰。

不想還沒有嘗試就放棄的陳俊伴認為,一個高階管理者處理任何事情的態度和方向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也不會因為所學的背景不同而改變,他說,「因為專業上的問題可以請專業的人來幫你,管理者最大的工作與責任在於,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快的決定,千萬不可以浪費組織的時間。」

陳俊伴一回想起當初毅然決然地接下這個任務,都還有幾分不好意思的神情。他笑說:「壽險是一個很人性化的行業,進安泰16年了,之前都是與冷冰冰的電腦為伍,前年工作調整後才趕快補修人性學分,重新學習與人共處。」經過2年的努力,陳俊伴的人性學分修的如何呢?而沒有業務經驗的人能否勝任業務總舵手的職務呢?其他不談,光從2005最佳壽險業務員調查結果,ING安泰以0.1%的微幅差距緊跟在第一名之後,並且與第一名的公司一同登上3A等級寶座,就已說明了一切。

年輕時把管理書當聖經 年長時認為 管理就是存乎一心

要扛下公司的業務擔子,時時留意業績達成狀況的陳俊伴,所承受的壓力想必不小。關於舒緩壓力的方法,陳俊伴說,因為家就住在淡水,經常一個人沿著捷運站到漁人碼頭的道路,一邊欣賞河岸的景緻,一邊跑步。當起跑後身子熱了,陳俊伴平時積累的壓力彷彿就像留出的汗水般,逐漸與自己遠離。

除此之外,當陳俊伴遇到挫折或管理上的問題時,過去的習慣是藉由閱讀有關管理的書籍來找尋方向。不過,陳俊伴表示,現在看管理書籍的頻率沒那麼頻繁。理由是他在年輕時,總是習慣在書裡找信心和找答案;年長後突然領悟到管理不過就是在自己的心中,他說,「因為別人成功背後的心情掙扎,還有確切影響成功者做出判斷的外在環境因素如何,書中往往不會描寫得十分清楚。定期吸取他人經驗固然必要,不過唯有深刻地去感受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不斷地把累積的經驗在心中堆砌,遇到問題時所想出來的辦法,才能貼近事實。」

與同仁凝聚共識 今年業績挑戰1000億

而對於ING安泰從人員流失、組織調整到後來重振旗鼓,業務員流失速度趨緩,這段期間陳俊伴的感受又如何呢?他表示前兩年聽到的多半是業務同仁的埋怨,說公司不幫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不照顧他們等等;但是現在業務同仁都會以建議取代埋怨,要求公司可以有哪些做法。業務同仁以積極建言取代消極抱怨的改變,代表的是留下來的同仁對公司抱有希望,而且越來越有信心。

來台18年的ING安泰,一直保有台灣第一大外商壽險公司的名號,要維持這樣的地位並不容易,而陳俊伴在2004年帶領業務同仁一起為公司創造出總保費收入達988億元,較前年成長超過12%的佳績。不過陳俊伴並不因此而滿足,今年他更要求同仁還要更上一層樓,挑戰業績至少成長25%、總保費收入突破1,000億。

但是這樣會不會給自己或業務同仁太大壓力?陳俊伴說,「ING安泰不是一家新公司,要求做到50%、80%甚至超過100%的大幅成長不大可能,可是當業務同仁的心已經跟公司凝聚在一起,要達到25%的成長目標應該沒有大家想像中困難。」

而強調不打價格戰,不願意因短暫利益卻讓公司與保戶受傷害的陳俊伴,期許2005年ING安泰能以對客戶有利與創新兼備的商品取代價格競爭,帶給保戶多一點保障。當然要與所有業務同仁並肩作戰,為2005年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更是他眼前最大的奮鬥目標。








編輯推薦
調查&排名
800萬人無保險狀態
以投保率二○三.二七%來看,台灣平均每個人有二張以上的保單,但以身份證總歸戶計算出的投保率大約...
市場訊息
宏利投信:油價與商品價格反彈 有助新興市場債表現
回顧3月份全球債巿,宏利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李育昇指出,國際油價延續二月以來的漲勢,以布蘭特...
市場訊息
9年砸450億 衝刺生產力4.0
政院規劃,明(2016)年起9年內預估將花450億元,扶植農工商界裡的中堅企業,善用大數據、物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