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五月間遭酒駕撞傷腦死的台大女醫師曾御慈,捐出心、肝、肺、腎、眼角膜、皮膚、骨骼等器官遺愛人間,幫助十多人獲得重生,也使推動不易的器官捐贈議題受到重視。
腦死患者器官捐贈與移植,是拯救生命的禮物,雖然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終結,卻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認同器官捐贈的人很多,願意化成行動的人卻是少數。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調查,近七成的民眾有意願捐贈器官,但實際付出行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器捐意願者不到一%。
腦死器官捐贈 需兩位家屬同意
台灣每年有八千人等待器官捐贈,雖然器官捐贈認同卡的發卡數已超過五十萬張,但每年實際捐贈者只有二百人,僅八百人獲得各種不同器官的捐贈。
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法律規定,腦死病人無法表達自己意願,最親近家屬可以代為決定是否捐贈;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其先後優先順序為配偶、直系卑親屬(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五親等旁系血親。
即使是預立遺囑或已簽器捐卡,表明捐贈意願,但一旦有家屬不同意捐贈,醫院也會尊重家屬意願。
只不過,曾經簽卡又會將器捐卡隨身攜帶的比率偏低,若不幸遭逢意外造成腦死,便無法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保留全屍的觀念下,家屬很難同意器官捐贈。
江仰仁表示,想要讓器捐意願徹底被落實,除了申請器捐卡並在健保IC卡中加註個人的器捐意願,讓周遭的親友們了解自己對器官捐贈的想法、建立器官捐贈與移植的正確觀念,更是非常重要。
成功器捐 生前表達很重要
曾御慈除已簽署器捐同意卡,也向家人明白表達過器捐的意願,因此當醫師向家屬說明曾御慈已陷入腦死時,她的家屬毫不猶豫地完成她最後救人的心願。
身為器捐家屬,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吳英萊對生前溝通器捐意願的重要性有深刻體會。吳英萊的哥哥在一場意外後被醫師判定腦死,雖然全家都是基督徒,吳英萊父母從小教育他們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也在教會的引導下簽了器捐認同卡,但是當事情發生在家人身上的時候,要同意捐出親人的器官,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雖然只需最親近家屬同意,但吳英萊希望全家人都能達成器捐共識,因為只要有任何人是被迫接受大家的決定,日後都會成為心中永遠的痛。在經過無數次家庭會議後,終於讓最難割捨的母親點頭同意,讓哥哥遺愛人間。
但人人都看得出來,吳媽媽對自己的決定並未百分之百接受,常常會流露出懊悔的神情。「直到表姐告訴母親,哥哥曾在某次談話中表達願意器捐的想法,才終於化解母親對自己責怪。」吳英萊說。
欠缺相關教育 醫師難勸募
美國已建立腦死器官捐贈的社會風氣,但是在台灣,器官勸募仍是一件艱難的工作。江仰仁表示,器官勸募的工作常常會落在加護病房的醫師身上,但在欠缺相關教育的情況下,很多醫師根本開不了口。他們同時面對一個因意外而早逝的生命以及渴望重生的等待,悲喜交集,心情相當矛盾。
尤其國人對死者仍有保留完整全屍的觀念,認為器官捐贈對死者是殘忍的行為,因此在器官勸募時,時常會碰一鼻子灰,有時還會被腦死病患的家屬責罵沒有良心。
台灣器官移植成功率 與美相當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來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以及民間團體大力宣導器捐薪傳生命的理念後,器官捐贈已逐漸獲得國人的認同。江仰仁指出,台灣腎臟器官移植成功率達九十五%,肝臟移植技術優於美國,心臟移植成功率則與美國相當。
今年七十二歲的心臟受贈者廖美麗,九年前因心臟問題導致全身積水,裝上心臟節律器仍無法改善,直到六十五歲順利換心之後,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況才顯著改善,讓她十分感謝捐贈者家屬無私的奉獻,但是在手術前,她與家屬同樣歷經一場天人交戰。
從絕望到重生
廖美麗因為心臟的問題導致水腫,一走起路來就氣喘,行動受限,但是當醫師詢問是否願意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時,廖美麗卻不假思索的回絕。隨著病情加重,住院頻率也愈來愈密集,從每半年一次縮短為二、三個月,最後甚至一個多月就必須住院,家中的兒孫擔心隨時會失去心愛的長輩,時常陷入絕望中,經過不斷勸說才讓廖美麗點頭答應。
江仰仁指出,患者不願接受移植的原因,主要擔心手術失敗,但不移植的死亡率與合併症的機率都比手術失敗率高出許多。
心臟移植後,廖美麗每天早上都會規律的運動,也常常四處串門子、做義工,行程滿檔,比起以前病奄奄的樣子,心情更是開朗許多。
從絕望到重生,廖美麗及其家人感謝器捐家屬的無私奉獻,也體會到「或許生命將有結束的一天,愛卻可以續存人間」的道理,因而簽下器捐認同卡,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同樣的方式回饋社會。
編輯推薦 | ||
調查&排名 培養跨界專長 求職路更廣
距離六月畢業季只剩兩個月不到,應屆畢業生也面臨人生的重要關卡─求職。就讀國立大學財金系的王曉傳... | 人壽保險 熱斃了!騎車開車要更「保險」
天氣炎熱,難免心浮氣躁,做任何事情都更要「心平氣和」、「小心謹慎」才能保持身心愉快、出入平安。... | 調查&排名 2017年酒駕害死多少人?05酒駕真的「母湯」 2017年奪走6千多條人命
每一次酒駕死亡車禍的新聞,都會引來廣大民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