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孩子也會中風? 原來是「毛毛樣」血管疾病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18.03.29 (新聞)

毛毛樣(moyamoya)在日文的音義正是描述「煙霧繚繞」的意思,因此毛毛樣血管疾病,又稱「腦血管雲霧狀疾病」。此疾病主要病因是因為顱內內頸動脈不明原因的漸進性狹窄及阻塞造成,當顱內大血管(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等)阻塞,在顱底相對缺血區域則可觀察到豐富的新生微血管側枝循環的形成。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所處的東亞區域一帶,正是此類疾病之流行區域,東亞地區的發生率特別高的原因,目前的研究仍無法清楚解釋。

毛毛樣血管疾病相對罕見。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從2000~2011年,台灣每年平均有35名新個案發生,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0.15人。此疾病好發兩個年齡層,即5~14歲的小孩及40~44歲成人,其中小孩的發生率比較高,女生的比例為男生的1.4倍。發病後,每100位病患約有3人會死亡。

早期的毛毛樣病變患者可能無明顯臨床表現,隨著血管阻塞的變化,可能會出現包括頭痛、頭暈、短暫的單側或單肢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是癲癇等症狀,甚至少數個案可能以發展遲緩或是持續的神經異常症狀來表現,年紀較大的小朋友或是青年,也可能以腦出血作為首次診斷結果。

毛毛樣血管的阻塞和因為動脈粥狀硬化後產生動脈班而致之阻塞性中風,有著基本病因上的不同,目前已知對於預防中風有幫助的藥物像是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等,似乎都沒有對於毛毛樣病造成的缺血性中風有根本上的幫助。

而外科治療,是透過手術方式將一些顱外的血管和顱內的血管在顯微鏡底下進行直接縫合,讓顱外的血流轉進顱內循環,藉以增加顱內血流,或是以一些帶著血管的頭皮皮瓣,「種植」在缺血的腦表面,讓血流能夠透過皮瓣跟腦表面的血流建立新的循環。

然而,進行直接血管縫合還是使用間接皮瓣方式,會受到小朋友的年紀、身高、體重與血管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以林口長庚醫院近年的治療個案來說,都盡量直接血管縫合帶著周圍皮瓣這種複合手術的方式處理,術中以超音波血管偵測儀確認血流流速,及循血綠(indocyanide green)生物螢光劑直接在顯微鏡底下確認血流,都能得到很好的術後灌流效果。

顱內外血管繞道手術治療毛毛樣病雖然存在已久,實際上對於每位病患中風的預防和中風症狀的緩解治療等,需要針對該病患先天血流狀態及其致病機轉之不同而有所調整,有類似困擾之民眾,應該向神經血管治療醫師諮詢,做進一步討論後才會有最適當的治療結果。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每天接受最新保險、健康資訊!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國健署:糞便潛「腸」危機 定期篩檢「腸」健康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過去連13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然而,為了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市場訊息
台新金控:參與臺大校園徵才 釋千名職缺 廣徵智慧好夥伴
台新金控5日參加臺灣大學校園徵才博覽會,多位中、高階主管親臨現場攤位與青年學子互動熱烈,對於...
市場訊息
申請墊償退休金和資遣費 可溯及既往
勞動部近日增訂勞基法「追溯條款」,從寬認定適用對象,法律生效前,已聲請清算、破產的公司,以及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