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保險業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不少,但是去化銀行資金的壓力、為了運用從銀行轉進的滿手現金而讓金融商品有去路,以及穩定新台幣匯率等看似偉大的貢獻,卻無一是民眾之所以買保險的原因。
日前看到一位資深記者的短文,標題是「壽險業一年吸金三兆不應該?陳昌正:有四大貢獻」標題張力十足。這篇文章看起來是去年十二月上旬,壽險公會副秘書長陳昌正在一場「提升民間投資動能對策啟動」座談會與談內容的摘要整理。
壽險業可運用資金之雄厚絕非其他任何行業所能望其項背,而且資金池水位還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上升,二○一六年可運用資金從前一年的十七.七兆元一口氣突破二十兆元,到二○一七年十月底已經增加到二十一.八兆元,因為壽險公司猛推儲蓄型商品,僅僅十個月就讓壽險業手上的資金增加了一.三兆元。
要談提升民間投資動能,想當然爾,壽險業必然被政府與各界寄與厚望。尤其壽險業資金平均約有九成六來自從保戶所繳保費所提存的各項準備金,因為「對保戶交的錢要盡妥善管理運用之責」,因此壽險公司說必須是長期的投資才能與保單責任期間相稱,投報率也必須要能應付資金取得成本才能穩健經營。儘管這些理由看起來有十足的正當性,大多數民眾也能夠理解,但仍不免疑惑,既然資金去化這麼難,為什麼還不斷直接或間接從銀行搬錢?明知適格投資標的難尋,仍繼續用盡獎勵方法追求保費收入,除攤平過去高利率保單的壓力之外,進一步取得龐大資金,用錢賺錢恐怕還是最主要的原因。對大老級的壽險公司而言,爭排名、顧面子也是搶業績的不得不然。
這些類似的說法常有機會從各報章媒體看到,甚至小編自己在處理相關的議題訪問產官學等專家時,也常聽到類似論述,不過陳昌正的四大貢獻說,卻讓小編對保險業從銀行搬錢,竟能有這些貢獻刮目相看。
報導中陳昌正提到的四大正向貢獻,包括對銀行業的貢獻(銀行銷售保險有手續費收入、可以去化資金、提高存放比)、對消費者的貢獻(買保單的報酬率高於存在銀行,間接促進民間消費意願)、對金融產業與金融服務業的貢獻(壽險業購買金融商品,承銷商賺到手續費)、對央行匯率政策的貢獻(壽險業巨額的海外投資,間接穩定新台幣的匯率水準),因此壽險業年收超過三兆元,且其中很大部份從銀行直接轉移,其餘的也有不少是透過保戶的手,間接從銀行搬來。報導寫道「這應該是不得不然」。
四大貢獻說讓小編茅塞頓開,不過就因果論,四大貢獻都是買某些保險的果而不是因,也就是說,為了搬進現金(小編不願說「吸金」)所以壽險業要鼓勵民眾把錢從銀行拿出來買保險,一定要開出優於銀行定存利率的保單利率,其中很大一部份要靠銀行的保險櫃台或理專幫忙,所以保費的一部分要拿來負擔銀行手續費;而因為錢搬進來了,所以必須善加投資,但直接投資並非保險業的本業,更非保險業強項,除了很多技術專業與投報率的考量之外,還有法令遵循的紅線問題,因此購買金融商品就成為首選,這麼一來可觀的手續費又造福了承銷機構等金融服務業;而因為搬進太多錢,國內符合業者要求的標的不夠多,去化不掉,所以往海外投資,而必須換匯的結果,對匯率穩定注入極為可觀的量能,「意外」幫助央行穩定外匯。
壽險對台灣有這樣的附加價值恐怕讓不少學者跌破眼鏡,小編聆聽過不少學者的演講,談到保險對社會的貢獻總不外乎提供家庭保障、經濟安定之類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對一般市井小民非常重要,但小編仔細思量,發現市井小民買得起的保險,對這四大貢獻的「貢獻度」卻微乎其微,換句話說,為了「保險」而買的保險,對銀行或金融服務業是沒有太多機會做出貢獻的,談穩定匯率更宛如天方夜譚。
相反的,從銀行搬錢來買的保險,對民眾的保險保障並非完全沒有貢獻,只是成份高低之別。「保險」二字才是保險公司存在的理由,保險對台灣的貢獻萬萬不能漏掉「對保險保障的貢獻」,否則保險業對台灣的貢獻與其他有吸金效果的行業並無不同。
延伸閱讀: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保單打「全委」名號 小心金管會祭懲處
人民幣投資型保單持續發燒,截至上週五(8日)又有一家保險公司加入戰場,總計目前有9家壽險公司搶... | 市場訊息 合庫人壽:網路投保再升級 消費者省錢省時又省心網路資訊發達,e世代年輕人普遍自主性高,不管吃喝玩樂或投資理財都會在網路上一指搞定,在金管會大力推動...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試辦推行92天最快達標 「VIP視訊保」正式獲准開辦 LINE Pay綁卡繳保費等創新服務試辦獲肯定富邦人壽「VIP視訊保」視訊投保服務20日通過金管會保險局審核正式開辦,透過行動投保平台,進行行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