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醫美風暴
文/方雪俐 | 2012.07.01 (月刊)

不只演藝人員、主持人、電視名嘴、名模、名媛撞臉嚴重,即使走在路上似曾相識的臉也越來越多。兩個月前從台大醫院出走,轉職醫美整形的外科總住院醫師曾說,台灣已有四分之一的醫師轉行做醫美,這句話看起來可能有幾分真實。

其實個別醫師的抉擇沒那麼重要,值得關心的是醫學資源往美容挪移可能帶來的醫美風暴。

如果說台灣有四分之一的醫師轉行做醫美,那麼為人治病救命的醫師就剩下四分之三,急診、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五大科」的缺醫狀況勢必更加嚴峻。而且生病的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以急診為例,十年前是三二○萬人次,現在則增加到六五○萬人次,需要二千名醫師才有辦法應付,但是目前執業急診專科醫師只有八百人,換句話說,全台灣還缺了一千兩百名急診醫師。若有醫師因為不堪人少事多壓力大出走,惡性循環就無法避免。

再說健保好了,大多數人對健保費以及給付內容的變化非常敏感,健保不給付醫美,想整形的人卻一點都不在意。但是醫美若出問題,例如皮膚發炎、潰爛就醫,健保可跑不掉。醫美潮吸走了經過醫院完整培訓的醫師,讓健保醫院人力更形短絀,未來如果還要幫忙收拾那些轉換跑道的醫師留下的爛攤子,真是情何以堪。

商業保險也難保不被波及。醫美費用與保險費共用一個口袋,偏偏有人有錢整形卻沒錢買保險,對保險產生的排擠作用很難避免。而醫美本身雖然不屬醫療險的給付範圍,但是目前要保書並未對醫美資料有任何著墨,將來恐怕得面臨醫美風暴造成的困擾,例如萬一有一天證實豐胸可能致癌,但是因為豐胸不需告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勢必從一開始就喪失選擇與考量的機會,因而被迫無條件承擔保戶的風險。

至於整形醫院本身也可能是這一波醫美風暴的受害者,除了失去自然面貌的「見證人」未必是業績的保證之外,台灣的投資者很難跳脫一窩蜂的習性,如雨後春筍般的整形、微整形醫院林立街頭,到底有多少商機、又有多少愛美人士會走進自己的診所,恐怕不是任何一家醫美診所可以準確預期的。有些診所早已門可羅雀,未來會不會掀起歇業風值得觀察。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如果選舊制還有5年可以反悔
國內正式立法保障勞工退休權益,是從民國73年7月公布施行的勞動基準法才開始的。該法規定勞工必須...
財經時勢
823水災全台農損達6.3億 四類農業保險 指數型先賠
根據農委會統計,823水災共造成全台農損達6.3億元,其中以嘉義縣損失4億3,222萬元(占66%)...
市場訊息
國泰世華銀行:雙11樂刷回饋最高「31%」 稱霸全台 聰明搭配紅利點數即時折抵 最高再折30%
今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購物行為加速由線下移轉至線上,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數據,今年1~8月電子購物業總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