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近視比率日益升高,透過雷射手術矯正視力,恢復清晰視野,對於為近視所苦的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然而,台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同時也是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名醫蔡瑞芳突然宣佈停做雷射手術,原因是手術後,患者易有視力減退、模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等副作用。消息一出,眼科醫學界掀起軒然大波,也讓外界對雷射屈光手術產生安全的疑慮。
目前眼科醫師最常使用的雷射屈光手術是什麼?術後可能產生哪些副作用?此外,雷射手術到底安不安全?
近視雷射手術 以LASIK最常見
近視雷射手術於一九九四年引進台灣,近十年已成為治療近視常見手術。其中又以LASIK(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最為普遍。
LASIK手術的復原期只要七天,且傷口發炎機率低,角膜蓋回後不會產生結疤,造成視覺模糊,只要妥善保護眼睛,術後三個月內避免從事劇烈運動或揉眼睛,就不會造成角膜移位,因而成為許多近視族的首選,也是眼科醫學界相當普遍的手術。
手術風險小 不表示沒有風險
不過,LASIK手術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蔡瑞芳表示,患者在術後可能會產生眩光、夜間視力減弱或眼睛乾澀症候群。此外,手術後的眼角膜瓣不會完全癒合,因此角膜易因外力移位、傷口也容易受到感染,甚至喪失視力,需進行角膜移植才可再見光明。
蔡瑞芳表示,曾有接受LASIK手術的患者在術後七年與家中小狗玩時衝撞到眼睛,導致角膜瓣移位、視力下降。
臨床上也曾有患者在接受雷射屈光近視手術後,產生感染、發炎現象,投予抗生素治療仍然沒有效果,直到發現是皰疹性角膜炎並對症下藥,視力才逐漸從○.二回復到○.九。
蔡瑞芳表示,LASIK手術會造成角膜原有組織結構改變,導致病患角膜發炎時產生非典型病徵,而有延誤診斷的風險。
蔡瑞芳認為,即使LASIK手術後遺症發生的機率僅一~二%,但受影響的患者也可能多達千人,眼科醫師應在手術前充分揭露潛在風險,讓患者有足夠的資訊做判斷,以免造成醫療糾紛。
特種部隊、太空人 術後反應仍多良好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兼眼科專科醫師呂大文則認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LASIK不但安全性相對較高,且副作用少,臨床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患者在術後產生併發症,沒有理由因此剝奪其他病患的手術權。
呂大文進一步表示,美國特種部隊及太空人不乏接受LASIK手術的成員,前者需長期在山上、水中等惡劣環境受訓,後者則要長時間處在無重力低氧濃度的太空環境,但是極少聽說有角膜移位、發炎等問題,且多數人的夜視能力也與一般人無異。可見廣大近視族更不需要擔心手術的安全性。
術後後遺症 多可透過藥物改善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戴明正表示,儘管有少數病患在術後產生眩光、乾眼症或夜間視力減弱等後遺症,也可經由藥物治療獲得改善。
戴明正舉例表示,雷射手術後,約有三~四成的患者會有乾眼症的問題,但是經過藥物輔助治療後,多會在兩個月內好轉。
至於哪些人不適合進行雷射屈光手術?呂大文表示,近視度數超過一二○○度、角膜厚度不夠、或有乾眼症、青光眼的近視族較不適合。此外,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愛滋病等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慢性病患者,因服用這類治療藥物會延緩術後癒合情況,也應避免接受這類手術。
不應為少數特例 否定手術價值
戴明正表示,高度近視患者必須依賴眼鏡才能行動,若發生地震、火災即有可能因為找不到眼鏡逃生而喪命。雖然是極端例子,但的確可能發生在高度近視者身上,相較之下,接受雷射手術的風險反而低得多。
戴明正根據臨床經驗指出,接受雷射屈光手術的患者中,有高達九十五%的病患滿意術後情況,因此不應該為了少數特殊案例而全盤否定雷射手術的價值。
因此,戴明正認為,對手術持正面態度,透過新的醫療技術,減少手術誤差及併發症,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快速了解金融產業 新光金融成長營即日起開放報名每個社會新鮮人,總對職場有很多想像,但無非都是想一展長才,把自己的才智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走過五十年... | 市場訊息 中華郵政:擴大小額終老保護傘 滿足保險保障之需求為滿足民眾基本保險保障需求,配合簡易人壽保險法第7條修法通過,中華郵政公司於113年3月20日起,調... | 市場訊息 國健署:生育年齡35歲以上者是10年前的1.7倍 產前遺傳診斷補助 歡迎民眾多加利用依據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歲,其中35歲以上者達3成以上(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