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不想出門、不想學習、不要跟我講話。」
「什麼都沒救了,沒希望了,我這麼沒價值,乾脆結束生命好了。」
生活中常常會產生負面情緒,使日常生活受到波動,但經過一定休息、抒發或自然而然想開,又可恢復工作、學習、生活等正常節奏。
不過,有些人卻一直無法走出來,長久處在低迷、焦慮情緒,或是出現亢奮、躁動的行為,可能是心生病了,也就是罹患心理疾病,或稱精神疾病。
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表示,心理疾病的種類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為精神病,會產生妄想、幻聽、不合邏輯的思考、自制力幾乎喪失、與現實情境有明顯的脫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包括精神分裂病(現稱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妄想病、器質性精神病等;另一類為精神官能症,症狀較輕,患者會有沮喪、痛苦、焦慮的感覺,且經常有頭痛、頭昏、失眠、胸悶、心悸、手腳發麻等臨床症狀,但生活能自理,不致產生妄想與幻覺,其行為也不會讓人在社會上難以接受,包括焦慮症、強迫症、畏懼症、恐慌症等,都屬於精神官能症。
心理疾病的成因,自古以來多有研究,早在將異常行為視為神靈附體、惡魔詛咒的希臘時期,世稱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提出精神疾病如同其他身體疾病一樣,需要醫學治療,精神失調可能源自生理上的異常,生心理相互影響。
現代「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將人們罹患心理疾病原因解釋為生理、心理、社會三項層面。袁瑋表示,基因、智力等生理上的原因可能改變心理狀態;而每個人個性等心理狀態,則會影響對壓力的承受度,有些人天生敏感,在意外界眼光;加上社會環境,包括成長經驗及文化背景等變因,都可能是誘發精神病的原因。
心理疾病 保險公司多拒保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一○年報告「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症狀。」世界衛生組織更呼籲,二○二○年憂鬱症將與癌症與愛滋病並列為世界三大黑死病。袁瑋表示,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繁忙,加上國人越來越長壽,研究顯示,六十歲以上,每增加五歲,失智症盛行率便倍增,而失智症易有精神行為異常,因此現代人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大增。
心理疾病除對人際關係產生障礙,家人也會長期處在高壓狀態而失去生活品質,影響層面廣泛,應該要積極就醫,精神疾病除了藥物控制,更需要有人開導、陪伴,療程可能長達數年也未必能痊癒。想透過醫療險,降低因精神疾病就醫的費用支出,一定要及早規劃,因為保險公司對心理疾病的核保門檻較高,只要看過精神科門診,保險公司基本上就不願意承保,若是加費承保的,保費也會相當高。
因風險程度不同,壽險核保將精神疾病列為五年告知事項;健康險與傷害險則需告知兩年內有就醫紀錄。
自殺者 九十五%患有精神疾病
保險公司謹慎面對心理疾病的原因在於心理疾病患者的自殘、自殺行為比例過高。據研究資料顯示,自殺身亡者生前九十五%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七十%患有憂鬱症。此外,自殺常與意外事故混淆,判定不易,保險公司為避免長期纏訟可能拒保。
失眠、心理諮商 易留精神病史
有潛在風險的保戶,保險公司會參考醫生開立的診斷證明書作為核保依據,只要病歷上白紙黑字記載因精神疾病開立藥物,保險公司通常都會拒保。
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保險消費者服務中心總顧問林麗銖表示,精神官能症很容易發生告知不實的理賠糾紛,保戶如果曾於五年或兩年內因失眠、壓力大等輕微狀況就醫或向醫師進行諮商,醫師在病歷上記載為精神官能症,但患者本身並不認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故而在投保時未告知保險公司,理賠時就容易因告知不實而被保險公司解除契約。
曾有患者年初因腳傷就醫,年末又因憂鬱症住院治療,出院後向保險公司申請健康險理賠,保險公司因年初的就醫紀錄上,曾記載「睡眠障礙」,且醫師開立安眠藥,認為患者違反告知義務而要求解約,但患者認為是因腳傷痛到失眠,才就診請醫師開立安眠藥,並非罹患憂鬱症,因此不願解約,患者向保發中心提出申訴,保發中心調解後認為精神疾病判定不易,醫師可能會診斷兩個以上互相牽連的疾病,稱為「共病」現象,此案例醫師主診斷為睡眠障礙,次診斷為精神官能性憂鬱症(一種輕度的憂鬱症),此外,醫師只是開立安眠藥,並非給予抗憂鬱藥物,顯示該患者雖有輕度憂鬱症,卻非患「精神病」,未違反告知義務,建議保險公司不應解約。
林麗銖指出,保險公司對於要保書告知患有精神官能症的保戶,在瞭解其社會化程度、服藥狀況、跟醫生對談記錄等,最後可能與要保人協商延期承保以表婉拒;但精神官能症患者仍有一絲投保希望,如果是輕度精神官能症,保險公司可以加費方式承保。
磐石保險經紀人業務總監陳季琴建議,如果心理疾病患者無法投保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可以考慮以生存為給付條件,不須告知健康狀況的年金保險。
投保後才因心理疾病就醫,只要符合理賠條件,保險公司會依保單條款理賠,若為先天性精神疾病,陳季琴表示,被保險人投保前未有就醫記錄,就不算違反告知義務,應可獲得理賠。
日間住院 理賠爭議不休
心理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以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重新回到社會生活,緩解精神症狀,因此對於社會適應困難、需接受復健治療的患者,醫師會安排日間住院,藉由團體成員間的互動,改變個人的行為及人格,協助病人復健。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三年曾因精神疾病而就醫者逾二三八・八萬人次,平均每天六千五四三人次,其中住院有十二.六萬人次,平均住院天數為一一二.九天,大幅高出總平均住院天數十一.六天,位居第一。
早期壽險業賣的醫療險,都將精神疾病除外,直到一九九八年,財政部公布實施「住院醫療費用保險單示範條款」後,各公司才推出新住院醫療保險單,將精神疾病納入保障範圍。按保單條款規定,只要經醫師診斷必須入住醫院,且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確實在醫院接受診療,就可向保險公司申請住院日額理賠。
不過,由於「日間住院」治療有時僅是影片欣賞、卡拉OK、生態之旅等活動,保戶如果購買三單位醫療險,一天就能申請三千元住院日額保險金,比一般上班族還「好賺」,也讓保戶有為取得保險金而長期留院的道德風險,保險公司若認為不符住院定義而拒賠,雙方就會對簿公堂。
據壽險公會統計,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日間住院理賠金額,已占整體醫療險理賠支出二成左右,且有二到三成醫療險保戶,都曾申請日間住院理賠。對壽險公司來說,日間住院「賠很大」。
為避免理賠浮濫,去(二○一四)年金管會修改住院醫療險示範條款,並自五月一日生效同意保險業者可設計「給付」或「不給付」日間住院的醫療險,或採「限制天數或限制金額」來理賠,例如一年限制只賠三十天或一天限制只賠一千元,降低因日間住院而爭訟的機率。
親晤要保人、被保險人 業務員重要操守
心理疾病患者投保也衍生出業務員職業道德的問題,以二○一三年三月發生嘉義醃頭分屍案為例,嫌犯陳佳富於二○一一年開始替胞妹陳婉婷投保總計六三六萬元意外險及壽險,要保人及被保險人都是陳婉婷,受益人則只有陳佳富一人,檢方懷疑陳佳富為了保險金而痛下毒手,但死者陳婉婷有十多年精神疾病且領有中度身心障礙手冊,為何可以投保意外險及壽險?業務員招攬顯然有疏失,林麗銖表示,業務員一定要親晤被保險人,並取得被保險人親簽同意,若未善盡職責致保戶權益受損,所屬公司應依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規定懲處,停止招攬六個月。
慢性精神病 可領重大傷病卡
心理疾病需要時間好好療養,但失去工作使收入中斷,加上醫療費用負擔重,慢性精神病患者,包括老年期及初老年期器質性精神病態、亞急性譫妄、情感性精神病、妄想、幼兒自閉症、兒童崩解症等,經專科醫師開具診斷書,加註醫師證號申請重大傷病卡,可免健保部分負擔,減輕長期就醫的費用負擔。
在國外,看心理醫師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袁瑋以醫師角度呼籲民眾,如果真的有心事走不出來,別因為擔心會留下就醫記錄,日後可能造成投保困難而延誤病情,適時與醫師聊一聊,有益身心健康。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未來人才保險業需求最旺!2021首季壽險業務人力大減 六大壽險僅一家正成長國發會日前公布未來三年(2021~2023年)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在調查的21項重點產業中,以保... | 財經時勢 第4波網路投保 上網可投保年金險、生死合險第4波網路投保啟動!要保人、被保人及受益人資格再放寬,車險投保更便民,未來上網也能投保自行車險、年金... | 市場訊息 健康署:FUN暑假走出「戶外」 一起「護eye」行動 護眼4字訣「亮、寬、廣、遠」炎炎夏日,開心fun暑假囉!家長不妨趁著暑假期間規劃親子旅遊,多接近大自然,享受陽光、藍天、大海與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