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一個簽名 一道生命曙光
文/鄭慧菁 | 2009.12.01 (月刊)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同樣的,器官捐贈,一樣也能救人一命!

根據器官捐贈中心統計,截至今(98)年11月17日止,累積有6,960人等待器官捐贈,雖然填寫器官捐贈同意卡的人數逐年增加(超過56萬人),但每年捐贈者始終不到200人。

取得家人支持讓捐贈意願不打折除了受到傳統保存全屍的觀念限制,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醫師表示,有些人擔心簽了器捐同意卡,一旦出事就不會被好好急救,或者以為只要簽卡就能做器官捐贈,其實最後還要經過兩名家屬同意,才能落實;即使生前簽卡,但臨床上最後順利捐出的比例卻不到一成。

許多人在決定簽下器官捐贈卡的時候,都有捨身成仁的偉大情操,但往往因為家人不捨,讓美意落空。丁小姐在談起為母親(秦女士,器官捐贈者)做最後決定的時刻,有深刻體會。

生前表達意願 遺愛人間

秦女士在今年3月因急性心臟主動脈瘤剝離陷於腦死狀態,長女丁小姐說,母親生前無私奉獻、悲天憫人,受到媒體感化,每次看到連續劇或新聞出現等待捐贈的議題,總是希望能助人一臂之力,也曾經表達希望遺愛人間的想法。

這樣的大愛,深深烙印在家人心中,因此,當事情發生,都有相同的共識,卻因弟弟反對,遲遲做不了決定;雖然彼此沒有討論,但經過一段時間沉澱,最後反而從弟弟口中聽到「希望完成老人家心願」的想法,終於讓母親捐出眼角膜、骨骼及組織;讓母親的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丁小姐溫婉的說,有些事情怕被觸及,往往只能想,不能討論。所以,除了認同器官捐贈的意義,還要讓家人瞭解自己的意願和看法,因為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切是那麼令人悲痛與不捨,不會有多餘的情緒討論捐贈的事情,做決定的人也無法得知是否順從家屬的意願,常常不經意質疑自己做法是否正確,陷入內心煎熬。

遙遠的開端 需要家人的支持

負責勸募的龍藉泉說,簽卡只是一個遙遠的開端,讓人正視人生必經的階段,在世時好好活著、往生後也能以另一個形式延續生命;多一份責任感,珍惜生命。

「假如是你,會不會做這個決定?」,龍藉泉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愈覺得生前遺囑的重要性,他拿出自己的器官捐贈卡說,生前遺囑就像保險的觀念一樣,在還沒發生的時候預先準備,讓家人不必為自己擔心;生前遺囑則是為後事做好安排,避免爭端。雖然器官捐贈卡不是遺囑,卻可以讓家人不必在對錯好壞間掙扎。

身為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矛盾的說,為了避嫌,已經很久不出來勸募了,但對的事情不會因外界誤解而變得有錯,袖手旁觀也不比沽名釣譽來得高尚。器官捐贈是一項值得推廣的觀念,傳承生命可以用更寬廣的角度思考,想想病患躺在病房等待奇蹟降臨,他的希望可能在其他人的大愛上看到曙光。

等到換腎的機會 重獲新生

有幸等到換腎機會的龔先生(67歲)表示,自己患有家族性多囊腎,常常出現血尿,45歲開始吃藥控制,3年前因兩邊腎臟出血、發炎、腫大,生命垂危,只好手術切除,從此靠洗腎度日。

他描述洗腎的日子,1個禮拜要洗3次,1次就要花4小時,生活的大半時間都被洗腎佔據,苦不堪言。在絕望之際,終於在手術3個多月後,等到合適的換腎機會,重獲新生。

龔先生說,他要珍惜生命、好好活著,用行動來感謝捐贈者及家屬。現在每天運動、飲食清淡,絕不熬夜;對施者偉大的胸襟,將永懷感恩的心。

同意器官捐贈 讓生命更美麗

很多人鍾情在活著的時候思考如何生涯規劃,才活得精彩;很少人去深思辭世後可以如何讓生命更美麗!如果覺得自己的愛有很多,就不必只放一個人身上。同意器官捐贈,並告知意願,取得家屬的支持,為這分勇氣感到驕傲。

 

 

 

 




編輯推薦
財產保險
看護協助復健疏失判賠 責任險不可少
4年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切膚之愛基金會指派一名看護張國順,照護81歲盧姓老婦人,在協助復健練習時,因疏...
人壽保險
保險讓我們勇敢說再見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賺了不少台灣人熱淚,這部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幾年前我觀賞過原版,當時年紀小...
調查&排名
2019業務員最優 富邦、國泰、南山
壽險業務員總是不請自來,民眾想不接觸都難,相處的每分每秒就會是成交及再投保的關鍵,而業務員的舉手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