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天災人禍不斷保險業挺得住嗎?
文/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秘書長 劉振豐 | 2009.11.01 (月刊)

近年來全球各地災難頻傳,包括金融海嘯、地震、風災、雨災、乾旱等天災,大火、沉船、空難,還有現在各國告急的新流感疫情。這些災情,為民眾與企業守護安全的保險業者感受最是深刻。

企業和民眾要靠保險 保險靠得住嗎?

那麼,在過去這一段時間與民眾一樣經歷天災人禍的產壽險業本身,未來是否也能安全走過呢?扮演家庭與企業靠山的保險業挺得住嗎?可靠嗎?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公會理事長石燦明和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公會理事長賴本隊在【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中,針對主持人黃秀玲教授提出來的這一連串問題,斬釘截鐵、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沒問題!」。

莫拉克產險理賠約35億元 遠低於納莉250億

在這次莫拉克引起的88水災,產險公司的理賠件數約1,500件,理賠金額超過35億元,其中以火險附加的颱風洪水險以及工程險為主,前者約21億元,後者約11億元,但是石燦明說,比起幾年前納莉水災理賠約250億元,已經算是理賠金額比較小的天災了。最主要的是,這次重災區在南部,許多住家並未投保住宅火險附加颱風、洪水險,及地層下陷、滑動或山崩險,汽車也未投保車體險附加天災險,僅部分便利商店和工業區的工廠有投保,因此可以從保險獲得理賠者相對偏低。

石燦明說全國790萬戶住宅有附加颱風、洪水險的僅1千多件,600多萬輛汽車,有加保天災險的也只有1.7萬輛,受88水災重創的南部山區,有投保的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不論國內外,「天災」不僅是產險業的大敵,也是對民眾身家財產最大的威脅,石燦明特別呼籲國人應該重視這一類型保險的規畫。

但是如果投保件數很多,萬一天災來襲,產險公司承受得了嗎?石燦明說,去(97)年產險業理賠金超過1億元以上的賠案共有9件,合計34億元,其中薔蜜與卡玫基兩個颱風的理賠金額合計就超過4億元。而中國汶川地震大約造成約3億美元的損失,侵襲美國德州的艾克颶風損失更高達150億美元。因為產險業非常重視再保險的安排,雖然有時單一事件的總理賠金額非常龐大,產險業仍舊是企業與民眾「絕對沒問題」的靠山。

壽險理賠7.4億元 罹難或失蹤者僅半數投保

至於壽險,單一事件造成龐大給付的則大多為天災或空難等。賴本隊說,97年辛樂克颱風的罹難者中,有投保的17人,壽險公司共給付1,388萬元。這次的88水災,近700名罹難或失蹤者當中,有投保者為369人,投保率約54%,低於以「人」計算的台灣投保率61%。其中壽險的投保金額約3億3,367萬元,傷害險約4億934萬元,合計7億4,301萬元。

產壽險公司不只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在理賠方面當民眾的靠山,在賑災的措施與捐款方面也絕不落人後。以88水災的捐款為例,產險的捐款總額約3,555萬元,壽險則約3.26億元,產、壽險業也都分別提供理賠手續簡化等關懷保戶的各種具體措施。

審慎樂觀解讀數字 看好市場回溫

既然是金融體系的一環,產壽險業都難免受到金融海嘯不同程度或不同面向的影響。

產險業雖然沒有直接遭受衝擊,但是個人業務如車險、傷害險、住宅火險會受國民所得影響,商業性業務則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之後會間接遭波及,包括進出口衰退影響貨物水險業務等。今年1到9月產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比去年同期衰退6.6%,其中車險減少6.7%、貨物水險更衰退達23.9%,不過若以單月來看,衰退的幅度已出現縮小的走勢,尤其車市在6月已由谷底反彈,9月新車銷售數量已達19.23萬台,比去年同期成長5.6%。而進出口雖然仍舊衰退但是幅度也在縮小當中,因此石燦明樂觀地相信景氣已經逐漸回溫。

賴本隊則從股市已較去年最低點回升3千點以上、進出口衰退趨緩,以及直接遭金融海嘯重擊的投資型保單已有逐漸從谷底回升的趨勢,審慎樂觀看景氣回溫。

賴本隊說今年1到9月,壽險業的總保費收入約1.42兆元,較去年同期的1.46兆元約衰退2.87%,其中首當其衝的投資型保險衰退46.0%,較1-8月的48.7%已有回穩,但是要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當然還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也要看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表現。

產險壽險都沒有縮編 而且不斷增員

雖然石燦明與賴本隊都看好未來景氣將逐漸回溫,但失業率仍然持續飆高,產壽險公司的內外勤從業人員總數也較過去少,保險業是否也在縮編?若是,各壽險公司為甚麼卻又增員動作不斷?

石燦明說,除了國華與華山兩家先後被勒令停業的產險公司員工遭遣散,以及少數公司因為經營策略改變產生的人員調動之外,因為產險公司非常強調專業訓練,而人才又須長期培養,因此產險公司並沒有因為受金融海嘯影響而裁員、縮編的狀況。

至於壽險業,賴本隊說壽險業務體系有相當嚴格的淘汰制,而且增員大約得找30個人,才有1個人會定著下來,但是與保戶談保險,平均談10個會有1個成交,因此身兼增員任務的業務員往往寧願談保險,而不願意花時間去增員。但是壽險業除了需要專業內勤人員,也需要大量業務員,有人被淘汰就得補充新血,所以增員已經是各公司的常態。而失業人口增加,當然讓壽險業在增員的質與量都有更多的選擇。

利率持續低迷 產壽險感受完全不同

利率持續低迷可以減輕很多房貸族、車貸族的利息負擔,但是對壽險業者來說,可不是好消息。除了預定利率低使得保費變貴,導致商品不好推之外,賴本隊說,最嚴重的是利差損,以及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的資產配置難度很高。

賴本隊說,30幾年前定存利率曾高達12%,保單預定利率如果是6%,壽險業還能享有非常可觀的的利差益。最近10年利率一再走低,現在2年定存利率連1%都不到,不少壽險業仍有很多高預定利率的保單,但是比保單利率高的投資工具太難找,壽險業爭取放寬海外投資上限就是因為國外還有利率5%~6%的公債或公司債,而台灣又沒有30年期以上的公債,只要能夠控管匯率風險,壽險業仍然可以有可觀獲利。壽險業也多次爭取讓壽險資金投入愛台12建設,但是迄今仍未獲得相關主管機關同意。

目前壽險業透過資產配置,以及大量銷售低預定利率保單,來攤平過去的高利率,已將資金平均成本控制在3%左右,多少紓解利差損的龐大壓力。此外,壽險公會也成立風險控管委員會,來控管保險業的銷售、市場、匯率、利率等風險。

相對的產險業持有的都是短期資金,金額也僅約1,800億元,與壽險業的7.9兆元判若天壤,而且為了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重大賠案,產險業的資金運用強調的是變現性與安全性,光是定存與公債就佔了大約2/3,所以利率的變化,對產險業的經營影響不大。

該增資的盡快增資 安定基金不動最好

而最近壽險業的增資問題仍然是監理機關與業者共同的痛。

賴本隊說,保險業必須增資是因為要補淨值的不足,淨值之所以從正變負,或從夠變成不夠,是因為金融海嘯造成壽險業的資產縮水,但負債卻不會跟著減少,縮水的資產減不變的負債,得到的一定是縮水的淨值。隨著股市回溫,壽險公司的淨值雖然回升不少,但是仍有一些公司不符合RBC須達200%的標準。賴本隊希望這些公司可以引進新股東或提升資金報酬率來解決增資問題。最好不要動用到安定基金,因為一旦需要用到安定基金,就表示保戶的權益無法獲得全額保障。

賴本隊也呼籲民眾要信任政府,他說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得花錢救金融機構,光是援助AIG,美國政府竟動用了1,500億美元,但是台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家壽險公司讓政府花錢,但是他說「只要哪一家有問題,相信政府一定會採取行動。」

壽險外商忙撤資 產險外商大買本國公司

不過外商壽險公司從台灣撤資卻是事實。賴本隊說,雖實際情況外人無法得知,但他相信這些公司並不因為對台灣市場沒信心,而是基於各公司經營策略與佈局的考量,以及適用新的會計準則所致,尤其歐洲是最早實施國際會計準則第4號公報(IFRS4)的地區,所以首波全部或部份退出台灣市場的都是歐系公司。

但是相反的,外資卻大舉進軍台灣產險市場,尤其是日商。石燦明說,最近3年台灣產險業加計費用與賠款而來的綜合成本率(Combined ratio)都在90%左右,表現優於全球各國,自然吸引外商眼光。但是過去到台灣來設分公司的外商產險公司,因為沒有足夠的據點與人力可以服務業務量佔市場55%~60%的個人業務,只能靠大企業和有限的國際性業務撐盤,因此撤資的不少。所以最近進來的日本前2大產險公司都是採取直接買下本國公司全部或大部份股權的方式,例如三井住友買下明台100%股權、東京海上與裕隆汽車共同成立新安東京海上保險。

壽險通路多元化 產險直接通路興起

至於未來產壽險業的通路發展,賴本隊說,壽險業來自銀行端的業務已高達6成,銀行擁有遍佈全國各地的幾百家分行,當然是壽險業的必爭之地,而大量銷售儲蓄險則消化了銀行滿手濫頭寸,堪稱是雙贏。通路多元化已經是壽險業的一種趨勢,而且越大的公司越是多元。

至於產險,石燦明說,在今年4月1日費率自由化之後,各公司針對直接投保的業務,依險種不同提供了10%~50%的折扣,預料直接通路將從此興起。但是石燦明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只看價錢,不看品牌,不問服務,買到價格低的保單,或者用低價搶進業務的業者可能是「短多長空」,過去2家產險公司之所以因為經營問題被勒令停業,多少與價格的惡性競爭造成有關。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人民幣傳統保單 下半年可望上市
壽險業者引頸期盼的人民幣傳統保單可望問世!據了解,保險局近期將開會討論人民幣傳統保單的責任準備...
財經時勢
保單受益人三缺一 保險金怎麼分?
「如果明天就要離開,最擔心誰沒有依靠?」投保含有死亡保險金的人身保險,是被保險人留給遺屬的愛,除了規...
市場訊息
富邦投信:深港通引資金活水 香港H股具投資價值
中國資產荒現象使得中國境內投資人尋求替代資產,即將於11月底開通的深港通,無疑為南下香港的資金打開新...